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72983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6章 学考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 品 地 理 教 辅 资 料 2019.5学考章末检测(第六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河流降水地形ABCD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路交通枢纽1D2.D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和地形。第2题,由区域定位可判断甲地形成的特大城市为成都,乙地形成的特大城市为重庆。相对于甲地而言,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位于河流的汇合处,水路交通便利,故选项D正确。

2、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按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历史原因B经济原因C行政原因D社会原因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B商业用地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大趋势3B4.D第3题,从图中信息可知,商业和住宅用地增加,工业、农业用地减少,说明城市人口增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加大,而工业、农业付租能力较低,逐渐向城市外缘移动,因此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故B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住宅用地比重加大,农业用地比重减小,说明住宅用地占用了部分农业用地,而农业用地分布

3、在城市外围,故住宅用地向郊区扩大,D项正确。城市景观没有全面取代乡村景观;从图中无法推知商业用地是否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但工业生产规模不一定减小,产值不一定降低。(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下图为1994200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图。读图,回答56题。5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A都在2002年达到最大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D呈现出

4、先增后减趋势6根据材料信息推断,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C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密度不断下降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5D6.C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城市化速率在2002年达到最大,人口城市化速率在2003年达到最大,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选项D正确。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城市化速率大于人口城市化速率,所以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密度不断下降,选项C正确。下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

5、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AaBbBcDd8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B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C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7D8.B第7题,一般地,等级越高的城市,在区域中数量越少;图中显示d代表的城市数量最少,可能是省政府驻地,等级最高。第8题,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下图为2011年浙江省各地市城镇人口数量(万人)及城镇人口比重(%)状况图。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四地中城镇人口数量最多、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

6、是()A湖州B杭州 C衢州D温州10影响浙江省各地市城镇人口比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城镇人口数量C地理位置D地形条件9B10.A第9题,本题考查地图数据的阅读分析。杭州市的城镇人口是645.7万人,在全省中人口最多;城镇人口比重是73.9%,在全省中比例最高。第10题,本题考查影响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原因。影响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比重较高;浙江西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人口比重相对较低。下图示意我国中西部某地区的地租等值线分布,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且地租相等,相邻等地租线的差值相等。读图,完

7、成1112题。11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H点地租可能()A小于E点地租B等于E点地租C大于F点地租D等于F点地租12从地租变化的一般规律看,G地最可能是()A住宅区B文化区C交通用地D农业用地11C12.D第11题,由题意知,M点地租等于N点右侧等值线数值,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说明闭合曲线N内部的地租偏高,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H点地租大于N(M)点地租,即大于F点地租。第12题,G地远离城区,地租低,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低,最可能为农业用地。(2016广东省七校高三联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8、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第13题。13下列对图示事物的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B海绵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可以有效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二、非选择题(共48分)14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24分)甲乙(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3)分析该市近年

9、来高新技术企业外迁的原因。【解析】第(1)题,图甲中有五种土地利用方式,根据折线走势,即可答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第(2)题,根据距市中心的远近不同,地租的高低不同判断三大功能区的分布。第(3)题,地价、交通、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该市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迁。【答案】(1)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2)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而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

10、5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1)根据材料一,五城市都位于_。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_。(2)该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水循环类型),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_,流量特点是_。(3)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_。(4)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素是_。(5)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11、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第(2)题,内陆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断流。第(3)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第(4)题,干旱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第(5)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 (2)内陆循环(陆地内循环)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冬季有断流(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 (4)干旱水资源(水源)(5)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