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720174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未眠教学设计与反思 扬州市弘扬中学 张广辉 2011.12前不久又去参加了所谓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老实说,我对这种比赛没什么兴趣,但是倘若出现了我比较喜欢的课文,我倒是会很认真地去做教学设计毕竟,乐在其中。不幸的是抽到了人教版教材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比赛还不提供任何参考资料,我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找不到一个切入点。于是把教材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也没能给教材分析出个子丑寅卯来,更不知三维目标该落实在何处。磨蹭了近一刻钟,愣是无法下笔。其实只怪自己平时太依赖现成的教案了,现在又没有了教学参考资料当“拐杖”,这两条腿还真迈不开步了。抬头看看旁边的几位老师“沙沙沙”都写了大半

2、张文稿纸,不免有些心慌。最后自然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场当然,比赛的评分结果我是不在乎的,但赛后倒是有一些粗浅的思考,于是整理成文。、原参赛设计呈现:花未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首先应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哲理散文的特点。让后通过花未眠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学习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花是一种很普遍的植物,然而正因为普遍,人们对花才会缺少注意,这篇散文,描写花的同时又抒发了作者那种淡淡的哀伤之情,哀伤美、颓废美是作者写作的一大特点,通过这篇文章应让同学更加仔细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2.让学生了解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3.提高同学们的审

3、美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难点: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四、课时:1个课时 五、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瘦西湖花鸟市场西入口处有一株粗壮的海棠,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株海棠花的图片(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有关海棠花的几张幻灯片),大家欣赏后有什么感想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看到海棠花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川端康成先生的花未眠。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实际也是检测同学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进而与引出外国作家对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让同学们对比川端康成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

4、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对美的探索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代表作品:古都、雪国、伊豆的舞女等。设计意图 增强同学们对川端康成的了解,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但因无参考资料,仅凭我的记忆,这点简介显得捉襟见肘。 3.课文初体验 读准字音 (1)壁龛(2)绽放(3)邂逅 (4)陶冶(5)拙劣(6)迥然(7)拜谒解释词语(1)不可思议(2)众所周知(3)邂逅(4)迥然(5)难能可贵(6)陶冶 朗读,首先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再找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朗读,期间老师要让听读的同学们不断的评价并纠正朗读方法。 检查阅读效果,首先检查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文章大意,是否能

5、把文章大致复述出来;让同学把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找出来。 设计意图 首先要让同学们流畅的读通整篇文章,然后要有感情的朗读整篇文章;要大致感知整篇文章。 4.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时间是“凌晨四点”暗含什么样的意思? “凌晨四点”一词,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结尾段,这决不是偶然。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间?为什么作者一再强调它?透过这个时间,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切入课文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凌晨四点”交代的是时间,但却暗含有另外的意思:体现作者孤独,有哀伤的一面,看到夜里绽放的海棠花给了作者以安慰。于是并有了第一段的“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和第二段的“要活

6、下去”。 其次是举画家雷诺阿和毋宁的例子,“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再想到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再次是文中举了李迪、宗达等人绘画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写出自然美是很重要的。即倡导创作写实精神。 最后写了作者的一次旅行: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生活需要细细品味,需要仔细的观察,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少数。 结尾:“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作者回到现实,再一次点名时间以及

7、抒发自己孤独的处境,再一次抒发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更好的理解哲理散文的写作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写作。5.自主、合作、探究文中几次强调时间“凌晨四点”的目的是什么? 并体会“要活下去”的意蕴。交代的虽然是时间,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强调,且最后还再次强调,既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作者在凌晨中不眠,就像花一样,但花虽孤独还是绽放,因此不断的鼓励作者,进而写出了自然美是美好的,要活下去。体会“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的意蕴。花的绽放正预示着花的凋零,它是不断进步的,且又是美好的,但最终还是免不了走向凋零,即正预示着作者自身的灭亡,这也体现

8、出川端康成自身的哀伤美。文中举了李迪、宗达等人绘画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举那么多名人的作品的例子还是为了更好的衬托自然美:“自然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这是作者所要表述的观点。“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倡导写实精神,倡导自然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相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只是少数。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语言美,更深一步进行对课文的解读。了解作者的审美心境。6.课堂小结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作者由花未眠而感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并经过进一步思索得出一个观

9、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紧接着作者用李迪、罗丹、宗达、长次郎、坂本繁二郎等人的成功经历印证这一观点,用自己到岚山游玩的经历重申这一观点,结尾呼应开头,突出观点。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去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设计反思:事后想想,当时的教学设计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如付诸课堂操作,恐怕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获得感情上的共鸣。新课改一直提倡要走进文本,走进教材,不能进行架空分析,不要进行程式化和标签式的理解。但这种现象,这节课依然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作者在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发现了花未眠,由此引发了哲

10、理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发现?即使发现后又能怎样?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敏感,这反映在作文里就是冷静有余而热情不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与浮躁、急迫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对某一件事进行思索。因此,如能以感悟的形式来处理课文,就会略胜一筹了。那么对本文而言,学生究竟要感悟什么呢?这里不妨先认真研究一下作者:川端康成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作品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自我的唯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里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

11、命,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这世界真看不懂,怎么有那么多一流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要自杀?凡高、海明威、顾城朝自己开了枪;屈原、王国维、戈麦逼自己投了水;徐迟跳了楼;海子卧了轨;果戈里把自己饿死;三毛把自己吊死;川端康成则是把煤气管送进嘴里,保持着“灭亡美”的形象。人所蕴蓄的全部能量,在自杀的一刻全部爆发,如同蓄势已久的山洪,这毁灭的爆发,冲毁了一切秩序、和谐,也振荡着沉寂、黯淡的人生。于是,自杀成了人生之中最具有审美效应的一部分。他们的自杀到底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以自杀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如能以这个

12、为触发点,引发学生的感悟,走进文本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便把文本研习部分设计成“感悟伟人之死”、“感悟花之哀伤”、“感悟美之瞬间”三个环节。一、 感悟伟人之死在一切死法之中,以自杀最为复杂:它可能是由于生存太困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能是由于生活得太如意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自杀。川端康成属于前者,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身处乱世而又救世乏力的苍凉和无力拯救自己的悲哀。他是以死亡的形式来诠释灭亡之美,他喜欢孤独、安谧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邂逅美。但从获奖之后,他再也得不到了,无法再致力于美的探索与塑造,他自杀了。问题设计:作者缘何对美有如此狂热

13、的追求呢?(补充作者童年的有关经历)。从一岁到十七岁,所有的亲人先后离他而去,川端康成成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连衣服上都飘着棺木的气息”。有八年的时间,他与又聋又瞎风烛残年的祖父镇日默默相对。有这样一个细节:一天他接到了寄养在别人家的姐姐的死讯,不忍心告诉祖父,拖延了好几个小时才不得不大声读给祖父听。写信人字迹潦草,十一岁的孩子认不全,只好在祖父的手心上描画出那些残酷的话,在阴暗潮湿的祖屋里,这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川端康成回忆说:“每每一想到当时读信时,握住祖父手的感触,直到今天,还觉得我的手上直发凉。“苦难的家境,寂寞的人生,难耐的悲凉,冲击成川端康成人生的河床。他这样写道:“我孑然一身,在

14、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有悲叹掠过我的心间。”在这样的人生中,只有自然的美,才能唤起他对人世的情感,所以哪怕只是一朵花,也能在他眼中激起求生的意志。二、感悟花之哀伤“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进而发现“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问题设计:为什么在海棠花的身上,作者除了看到了美,还有哀伤?首先,这里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海棠花的盛放不被世人欣赏和关注,更是因为一朵花的盛放之时,恰恰就是它的死亡之始”。一花一世界,自然万物莫不如此,不禁令人感慨良多。所以“死亡意识”使文章基调低沉,具有一种哀愁的氛围,流露出伤感与悲哀的色

15、调,具有感伤主义的色彩。川端康成痛感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其次,在第三段,作者接着说:“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境,我们无法感知所有美的存在。人生是短暂的,人的感受能力又是很难进步的。再次,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石光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又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三、 感悟美之瞬间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少美好的东西从我们身边经过,瞬间消逝了,像是“花未眠”一样,静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