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72013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主机设备选择的探讨-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为了对主机选型,对E、F系列燃机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在不同燃气气价和不同维修费用下的机型选择方案。在确定了使用F型燃机后,又对F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单轴”和“双轴”布置方案进行了综合比较,最后建议该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采用F型二拖一多轴机组方案。 关键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燃气轮机;主机选型 1. 该热电厂概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处外环线内的该热

2、电厂与中心城区的整体环境和功能提升明显不协调,无法满足周边区域长远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为减少污染物在人口集中的市中心区排放,解决煤炭在市中心区运输带来的交通、噪音等问题,2010年7月,市政府决定启动该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和城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集中供热的寻求增长迅速,城市的能源结构正在向有利于环保和高效的趋势发展。建设清洁、高效、低污染、低排放的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电厂,符合低碳经济的本质,通过建设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既满足了集中供热需求,又提高了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避免了燃煤锅炉带

3、来的煤炭运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产生积极影响,对城市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燃气轮机机型分析 3.1 概述 本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供热、调峰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具有运行灵活,启、停迅速,调峰性能优越,热效率高,低污染,用水少等优点。目前,大型燃气轮机的单机容量已超过250MW,热效率超过36%;所组成的联合循环功率已达390MW,热效率已达56.7%58.5%。我国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天然气价格相对较高。为了使联合循环电厂的上网电价具有竞争力,在投资合理的前提下,机组选型应力求大容量、高效率。 3.2 F型

4、燃气轮机的优越性 F型燃气轮机是200MW级燃气轮机的通称,单机容量为255.6270.0MW,燃烧室出口燃气温度为12551400,效率为36.9%38.5%,组成联合循环的效率为56%58%。与F型燃机相比,不论是单机容量,还是热效率,E型燃机均属低端产品,其单机容量为100190MW,效率为33.8%35.8%,组成联合循环的效率约为52.4%。 E型燃机功率小,组成300 MW联合循环需要应用2台100 MW级燃气轮机的排气产生的蒸汽拖动一台100 MW级蒸汽轮机(二拖一)方案,由于燃机数量多,工程单位千瓦造价高;由于透平入口燃气温度较低,单循环及联合循环效率较低,运行维护成本也较低。

5、F型功率大,组成300 MW联合循环可应用1台200 MW级燃气轮机拖动1台100 MW级蒸汽轮机(一拖一)方案;由于透平入口的燃气温度升高,单循环及联合循环效率较高,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 对于F型燃机,其能源利用效率优于E型燃机,F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的供热能力也远大于E型机组。同时F型燃机的技术成熟,业绩多,国产化程度高。F型燃气轮机效率高,适合于气价相对偏高的地区,尤其是当电厂运行小时数增加时,由于燃料成本所占权重相对增加,更能体现其性能上的优越。 E型燃机技术可靠,国产化程度高,业绩多,但是E型燃机单机容量小,其性能、出力和供热能力等均不如F型燃机。 综上,根据本工程的热负荷容量,初步选

6、择F型燃机进行机组配置。 3.3 机组配置方案比较 热电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选型的主要原则是“以热定电”,根据采暖负荷的需求选择装机容量。要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约1300MW的供热能力,考虑到F型燃机供热能力,需要建设4套F型联合循环机组才能满足本工程的供热需要。 对于4套F型燃机方案,有2套“二拖一”和4套“一拖一”方案可供比较选择。 1)主机参数 本阶段主机主机未招标,本阶段暂按照东方电气集团的主机设备的参数,最终通过招标确定主机厂。 A、方案一(2套“二拖一”): 机组型号: 东方电气/日本三菱公司(M701F4) 机组配置型式: 2套二拖一分轴机组4+4+2(4台燃气轮发电机

7、组、4台余热锅炉、2台汽轮发电机) 机组频率: 50Hz 2套联合循环机组毛出力:2827.08MW (供热工况) 2923.42MW (年均纯凝工况) 机组总供热出力: 2650MW=1300MW(供热性能保证工况,含烟气加热器) B、方案二(4套“一拖一”): 机组型号: 东方电气/日本三菱公司(M701F4) 机组配置型式: 4套一拖一分轴机组4+4+4(4台燃气轮发电机组、4台余热锅炉、4台汽轮发电机) 机组频率: 50Hz 单台联合循环机组毛出力: 413.54MW (供热工况) 461.71MW (年均纯凝工况) 机组总供热出力: 4325MW=1300MW(供热性能保证工况,含烟

8、气加热器) 2)两种方案分析比较 A、“一拖一”方案的主要优点在于: 4台单元机组,系统相对简单独立,运行控制方便;机组启动、负荷变化快;4台汽轮机分别供热,供热可靠性较高。 B、“一拖一”单轴方案的缺点在于: 主厂房占地大;设备投资大;由于受燃机控制系统的限制,余热锅炉与机组的控制不易实现一体化,除非采用与燃机相同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相对复杂。 C、“二拖一”方案的优点在于: 设备投资小;供热出力与“一拖一”方案相当;主厂房占地较小;燃气机组和蒸汽机组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相对简单。 D、“二拖一”方案的缺点在于: 由于共用汽轮机,非采暖期机组运行时,当一台燃机停运或者燃机低负

9、荷运行,汽轮机组运行经济性略差;余热锅炉需并汽运行;带负荷时燃机之间需协调运行;运行操作相对复杂。 3) 热经济性指标比较 按上述两个配置方案,机组主要热经济性指标结果如下表: 4)启动和控制性能的比较 二拖一机组和单轴机组的启动方式不同。单轴配置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由于主机共1根轴,启动时间大于多轴机组。因为机组一旦启动后,燃气轮机的排气全部通过余热锅炉,为防止余热锅炉汽包的温度变化率过高,燃气轮机负荷升速不能过快。在余热锅炉启动过程中,根据蒸汽参数及汽轮机预热和启动曲线,逐步使汽轮机与燃气轮机同轴驱动发电机承担负荷。二拖一汽轮机组的燃机和汽机分别带有各自的发电机,一般设有烟气旁路装置,

10、在汽机不运行的情况下,燃机的排烟可以通过旁通烟道排入大气而不进入余热锅炉。这样,燃气轮机可以不考虑蒸汽系统的影响,其从单独启动至负荷并网,一般仅需1020min。当燃气轮机并网运行之后,再逐次启动蒸汽系统。在以调峰为主,电力负荷变动很快的地区,燃机可以脱离汽机和余热锅炉快速起动并带上负荷,可防止快速升高速率引起锅炉管束产生过大热应力。根据不同的启动工况,2种主机配置方式启动所需时间不同。二拖一多轴机组由于汽轮机要接受2台余热锅炉的蒸汽,且采用再热蒸汽系统,而2台燃汽轮机启动顺序有先后,余热锅炉产汽存在并管问题,延长了启动时间,启动时间相对较长,但燃气轮机的启动速度一样。 4. 结论 结合前述装

11、机方案比较和热经济指标计算分析可知:供热能力、机组效率和热电比等指标上基本相当,方案一在初投资、占地等方面优于方案二,方案一在供热、供电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低于方案二。结合现有 “二拖一”燃机工程的实际运行工况,考虑到蒸汽轮机的供热可靠性,同时通过余热锅炉的运行方式切换,可以满足供热负荷要求,综合权衡技术经济各方面的利弊,本工程本阶段推荐方案一,采用2套“二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阅读相关文档:四桥臂矩阵变换器的空间矢量调制优化方法及仿真 装配式结构的组装机施工要点分析 WCB100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消毒柜液位过高故障分析 VRP动画漫游系统的交互实现 数字信息平台与远程传输联用分析 浅析燃料输煤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 浅谈对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以数学模型为先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西固区老年太极拳习练者现状与流失原因分析 改性钠基膨润土对煤矿废水中Cr()的吸附研究 用电信息自动化采集平台建设分析 浅析房屋渗漏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电厂电气继电保护检修制度应用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问题初探 城市LNG供需关系的调研分析 电力营销系统与管理技术应用分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