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71050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雨霖铃》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

2、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

3、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4、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

5、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四、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

6、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2.诵读点评。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

7、读成诵。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四)、探究赏析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

8、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问2、“千里烟波”改为

9、“千里波涛”如何?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

10、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六)、小结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七)、作业(任选一题)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