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微积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689570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微积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物理微积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物理微积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物理微积分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物理微积分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微积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微积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积分的运用雨雾整理试用稿。(所有信息来自互联网。)微积分知识自从2001 年引入高中数学教材,并把它作为高考数学必考内容 以来,一直到今天,高中物理教材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高中物理知识传授 者对微积分知识采取的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采 取的是回避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物理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高中物理 知识传授者思想的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不能真正体现数学这一学科的工具性。 一 教材编写者不要回避微积分:在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教材编写者在解释某些概念和推导某些公式时,为 了避开微积分,致使概念含混不清,给高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了误解。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

2、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加 选修)2002 年审查通过的版本中,关于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关系的推导过程是 这样的:推导:设原线圈的匝数为n ,副线圈的匝数为n ,穿过闭合铁心的磁通量12为,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E (如图1所示)。12E = n竺11 AtE = n型22 At由于是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阻可忽略不计,故:U = E11U = E 22由以上四式得U=n,此即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Un22式。这种方法的推导,笔者认为存在不足:由两式求得的感应电动势是平均 值,变压器的输入、输出电压是交流电的有效值,平均值等于有效值存在知

3、识性 错误。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引入微积分,推导如下:推导:如上图所示,因为变压器输入的是正弦交流电,所以穿过原、副线圈 的磁通量随时间按下列规律变化:=BS sin对求导得A蛙 .=BS cos tAt由得:e = nBS cos t11E = n BS cos t22由此可知,变压器输入、输出均为正弦交流电。又由正弦交流电有效值U和 最大值e的关系U _m可知:u = nB竺mU_pmi 血U = n2BS2由得U=住U n22当然,编者可能认为在利用两式时,取At T 0,笔者认为也不妥,因为这样求得的是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有效值跟瞬时值也不是一个概念。二高考命题者不要回避微积分:高考命

4、题者在高考命题时,故意避开微积分,命的题实在避不开微积分,设计的答案也是取的一些中间过程或一些特殊情况,对高中学生的正常学习是一种 错误引导。例如:(2003 年高考物理江苏卷)如图2 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釘0.1.m,导轨的端点P、Q用电阻可忽图2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l = 0.20m。有随时间变化 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的关系 为B = kt,比例系数k = 0.020T / s,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在t = 0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Q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

5、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 滑动,求在t = 6.0s时金属杆所受的安培力。命题者设计的答案:此题的关键是解出t时刻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以a表示金属杆运动的加速度,在t时刻,金属杆与初始位置的距离L此时杆2的速度v = at,这时,杆与导轨构成的回路面积S = IL,回路中的感应电动At势E = ABS + Blv,其中AB = k(t + At) kt = k,将式代入式得 AtAt3E 二一klat 2。2这样的解法,存在两点误区:为什么感应电动势可以写成E旦S + Blv ;AtABS解出的应该是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而题目中要求的是t时刻的瞬时值。 At由感应电动势的导数形式可得再解E二毁

6、二d(BS)二sdB + BdS = SdB + Blv。将式代入式可得 dt dt dt dt dt3E 二一klat 2。2由于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变化(B = kt ),所以dB是定值,ABS解出 dtAt的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与瞬时值相等,命题者设计的答案利用了这一特殊性。可 这样的处理对高中物理教学起不到好的指导作用,如高考命题者设计答案时,利 用微积分处理,一方面显得更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能起到更好的 引导作用。三高中物理教师课堂不能回避微积分: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碰到微积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I图3时,采取的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

7、,而 是采取了回避态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理解物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例如:(2000广东高考)面积很大的水池,水深为H,水面上浮 着一正方体木块。木块边长为a,密度为水的1/2,质量为m。开始时,木块静止,有一半没入水中,如图所示。现用力F将木块缓慢地压到池底。不计摩擦。求从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中到停在池底的过程中,池水势能的该变量。从开始到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的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此高考题时,只给学生讲解该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殊不知, 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笔者以第问为例 采用另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分析:从开始到 木块刚好没入水的过程中,对木块运

8、用动能定理得:W + mg x a - W = 0,只需求出浮力做的功即可, f2 浮W = J F ds = p ga2sds = p ga4 - p ga4 = mga ,将代入得力 F 所 浮 浮 a水2水 8水42做的功W =1 mgaF 4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推广新课标,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 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材 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把好航标,高中物理知识传授者紧紧把握航标,充分应 用数学这一工具,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很多伟大的成就,建立了经典物理理论,比如:牛顿 三大定律,万有引力

9、定律等;另外,在数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创立了微积分。微积分(Calculus )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 支。微积分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上的。微积分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用 微元与无限逼近,好像一个事物始终在变化你很难研究,但通过微元分割成 一小块一小块,那就可以认为是常量处理,最终加起来就行。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 它是一种数学思想,无限细分就是 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无限就是极限,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它 是用一种运动的思想看待问题。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高 中物理中,微积分思想多次发挥了作用。1、解决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问题匀速直

10、线运动,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x=vt ;但变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 的位移如何求解呢?例 1、汽车以 10m/s 的速度行驶,到某处需要减速停车,设汽车以等减速 2m/s2 刹车,问从开始刹车到停车,汽车走了多少公里?【解析】 现在我们知道,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公式V二v + at0x = v t + at 2 就可以求得汽车走了0.025 公里。02但是,高中所谓的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应用 了微积分思想:把物体运动的时间无限细分。在每一份时间微元内,速度的变化 量很小,可以忽略这种微小变化,认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根据已有知 识位移可求;接下来把所有时间内

11、的位移相加,即“无限求和”,则总的位移就可以知道。现在我们明白,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时候的位移等于速度时间图像与 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即02【微积分解】汽车在减速运动这段时间内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v二v0 + at二10 - 2t,从开始刹车到停车的时间t=5s,所以汽车由刹车到停车行驶的位移=(10t -12)|5 = 0.025km0x = f5 v(t)dt = J5(v + at)dt = (v t +12)00002小结:此题是一个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问题。对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 只要结合物理知识求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画出v-t图像,找“面积”就可以。或者,利用定积分就可解

12、决.2、解决变力做功问题 恒力做功,我们可以利用公式直接求出 W = Fs ;但对于变力 做功,我们如何求解呢? 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以恒定速率v沿半径为R的竖直圆轨道运动, 已知物体与竖直圆轨道间的摩擦因数为卩,求物体从轨道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 过程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解析】物体沿竖直圆轨道从最低点匀速率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在不同位置 与圆环间的正压力不同,故而摩擦力为一変力,本题不能简单的用W = F s来求。可由圆轨道的对称性/在圆轨道水平直径上、下各取两对称位置A和B ,设OA OB与水平直径的夹角为8。在AS = RA9的足够短 圆弧上,aS可看作直线,且摩擦力可视

13、为恒力,则在a、B两点附近的aS内,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可表示为:AW = _RN RA0 + (pN RA0)f A B又因为车在A、B两点以速率v作圆周运动,所以:N 一 mg sin 9 =Amv2+ mg sin 9 =mv2综合以上各式得:AW = 2pmv2A9f故摩擦力对车所做的功:W =AW =工-2pmv2A9 = 2pmv2工A9 =一四umv 2 ff【微积分解】物体在轨道上受到的摩擦力Ff = pN,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 f (-pN R - pN R)d9 = f 2 - 2pmv2d9=兀pmv2 fAB0小结:这题是一个复杂的变力做功问题,利用

14、公式直接求功是难以办到的。利用 微积分思想,把物体的运动无限细分,在每一份位移微元内,力的变化量很小, 可以忽略这种微小变化,认为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接下来把所有位移内的 功相加,即“无限求和”,则总的功就可以知道。在高中物理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讲过的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 感应电动势、引力势能等都用到了微积分思想,所有这些例子都有它的共性。作 为大学知识在高中的应用,虽然微积分高中不要求,但他的思想无不贯穿整个高 中物理。“微积分思想”丰富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手段,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我们 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在紧张的学习中, 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求解在

15、立体斜面上滑动的物体的速度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卩恰好满足卩二tga , 为斜的关系,设0为速度与水平线的夹角。戛.性解:物体在某一位置所受的力有:重力G,弹力N以及摩擦力f。摩擦力f 总是与运动速度V的方向相反,其数值f = pN = pmg cos a = tgamg cos a = mg sin a重力在斜面上的分力为G,如图二,1将G分解为两个分力:G是G沿轨迹切1 1 1线方 向 的分力 ,G = G sin 0 = mg sin a sin 0;1 1 1迹法 向 的分力 ,G = G cos 0 = mg sin a cos 0,如图三。 1 1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运动方程为G- f = ma(】)1TG = ma(2)1n由(1)a = (mg sin a sin - mg sin a) = g sin a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