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683806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提问艺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课堂提问艺术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语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上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一、

2、提高设问技能艺术。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切入点准确。这包括: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

3、关?怎样求梯形面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问题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问得学生心神不定,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是指问

4、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

5、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根据问题的功能,提出以下几种常有类型:挑起经验的问题。如在低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时提问,你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激起欲望的问题。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提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其中有什么规律?引导探究的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式子只用一个字母表示数,有的式子要用几个字母表示数?触发联想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启发智慧的问题。如在学生试着解答“甲乙两个工程队承包一条6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

6、要用12天,乙队单独做要用15天,如果两队同时施工,几天可以完工?”后,提出:如果去掉题中的“600米”,你能解答吗?带出新的疑惑的问题。如组织节约能源的数学实践活动时,设计“王师傅家每月能节约10千瓦时电和0.5吨水,按每千瓦时电0.61元,每吨水1.5元计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问题切入点要求切中重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课型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数学新知教学,要围绕数学要点设计问题;数学实验要从实验原理、方法、结论推导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知识的规律性、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如教学求两个数(24和3

7、0)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分三个环节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铺垫环节的问题。24和30的质因数分别有哪些?根据24=2223,求24的倍数时,用(2223)分别乘1、2、3可以看出24的倍数必须包含有哪些质因数?根据30=235,求30的倍数时,用(235)分别乘1、2、3可以看出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4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新授环节的问题。24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是多少?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是不是所有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与求24和

8、30的最小公倍数时的规律相同?举例说明。数学课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巩固环节的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什么?通过求4和8,6和12,9和18(大数是小数的倍数)等的最小公倍数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提高发问技能艺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发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学

9、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2.确定答问对象。这是检查和评定学生问题思考结果的先置环节。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常常先指定学生再发问,或按照一定的次序发问的情形。这种做法,虽然省事,却产生了明显的弊端:这将使答问对象固定,使得大部分学生不去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同时确定答问对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量力性原则,对优秀生、中

10、层生、后进生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促进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快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增强,答题正确率高,增强学生自信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总之,提高课堂提问艺术,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提高思考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