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67876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药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重点总结(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药师中药学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提炼精华,突出重点如何学?抓住重点,勤练习题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2、,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

3、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练习题最佳选择题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正确答案】D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正确答案】C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拾遗【正确答案】D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第一节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

4、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第二节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

5、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如栀子、黄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

6、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

7、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三、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

8、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二、理论基础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

9、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第五节有毒与无毒一、含义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二、毒的特性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

10、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如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药物的偏性。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

11、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

12、、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配伍一、配伍的含义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同

13、用。二、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2.内容(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