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672455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提要以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原考试复习提要考试题型及各部分分值: 名词解释(20)、辨析题(30)、材料题(20)、论述题(30)1.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容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成分。(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

2、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 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4)补充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 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认为万事万物都是 “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

3、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 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 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3. 新事物与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 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内容的原因)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 了的环境;就是物质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 化,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就其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

4、 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就是无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 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既解释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 中思维发展的规律,它的丰富内容成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 上回答了事物为

5、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 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不同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彼 此孤立的、静止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只有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

6、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5. 矛盾规律(1)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基本属性(斗争、同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也就是矛盾的两种基 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及一定条件下互 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7、,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 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 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 自己

8、的对立面转化。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 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 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 物。综合来说,二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 者所处地位会有所不同。(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 阶段上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三是同一

9、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 特点。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 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 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表现共性。二者的相互转化必须依 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 反过来也是这样。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5)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诸矛矛盾中起决定作用

10、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该 事物的发展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事物 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努力找出事 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并着急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必须时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矛盾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好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做好转化 工作,促进事物的发展。6.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与其认识论意义以及该原理的运用(1)辩证关系:

1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 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 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 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7.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要

12、受 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1)实践是二者的基础。(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 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创造历史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创造历史。只有遵循历 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 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 然和社

13、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 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 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注意事项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 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 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

14、手段。(4)扩展: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前者属于历史决定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后者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 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 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8. 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所谓认识过程,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 辩证的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 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

15、中,不断的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 展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把认识看作是优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9.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 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

16、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 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 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 到理性认识。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10.群众史观(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从认识意识的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