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67152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福州试验小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试验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方案为全面提升我校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和水平,全面实施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以全国、全省教化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教化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的看法(老师201313号)、福建省教化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的通知(闽教人201586号)等文件要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学科教学实力和专业自主发展实力为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化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福建

2、省福州试验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我校小学老师教化教学质量。二、 目标任务1明确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重点。通过诊断测评,帮助参训学员了解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水平,明确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2驾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任务驱动式混合研修,引导参训学员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动身,了解适合的技术工具,驾驭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或转变学习方式的相关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3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实力。通过成果研磨,引导老师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掘、制作自己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4依托研修活动,促进专业发展。参训学

3、员在项目组专家及学校骨干老师的带领下,主动运用研修社区、老师工作坊等手段,参与混合研修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5培育混合研修骨干队伍。以本次研修为契机,培育各学科(领域)校本研修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学会利用老师工作坊、学校研修社区等手段,能够参与、设计、组织、管理混合研修活动,从而推动校本混合教研工作的开展,使老师能够时时得到同伴互助。6生成信息技术应用资源。通过项目驱动,发掘、研磨、提炼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精品资源,充溢、推动并刚好更新本校学科(领域)资源库建设,使老师时时有鲜活的资源可学。7.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通过研修过程中的研修成果提炼和评比活动实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并深化探究

4、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三、组织与实施(一)组织机构和培训机构1.组织机构(2016年福州试验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立福建省福州试验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国光、夏 青副组长:杨承军、王 强项目管理员:王晓莺、方 萃成 员:范美芳、王小梅、王金萍、陈 峰、黄松娥、林 玲、郑丽芳、 黄新红、程晓霞、黄 武、潘 鑫、陈丽静、吴瑞平、范艳红 2.培训机构由福建师范高校网络与接着教化、北京尚睿通教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老师研修网)联合承办此次培训。(二)培训分工 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行政、业务双线并行,多方联动。1.行政管理(管

5、理角色配备)在行政上,配备校级管理员12名,省工程办从后台为校级管理员开通管理权限,管理员通过平台,申报提升工程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和培训质量监控。2.业务指导(指导角色配备)在专业上,形成“培训机构专家学科坊主”两级指导体系:依据学科学段,为全体老师进行组班建坊,原则上一个学科组建一个工作坊,人数较少的学科可以适当合并组坊。每个工作坊至少配备1名工作坊坊主,坊主为教研组长或骨干老师。坊主须要和学员一起在省提升工程中报名,项目组从后台为坊主开放管理指导权限,坊主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本坊学员的学习管理,以及相关学科研修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并向校级管理员汇报工作。各级管理与指导团队职责分工及考核方法参见

6、附件2:学校管理员与工作坊坊主工作指南。(三)培训内容本项目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应用实力为主题,依据教化部所指定的实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分类、分科、分层设计递进式课程,整体支配了“感受技术魅力,提升综合素养”、“运用技术工具,加工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工具,优化诊断评价”、“运用研修社区,助力专业发展”五个阶段。参训学员依据训前诊断测评报告、本校(园)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自身需求,自主选学相应的网络课程,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完成相应的研修学习和实践任务。各阶段及内容支配如下表:研修阶段第一阶段其次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2周3周3周2周2周研修主

7、题感受技术魅力提升综合素养运用技术工具加工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工具优化评价诊断运用研修社区助力专业发展网络研修50学时学员结合各阶段学习主题,参与线上研讨活动,并撰写阶段作业(详细活动及作业内容详见附件1)校本研修30学时结合网络研修主题,学校依据本校老师的需求,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1.依据网络研修内容,组织线下延长探讨;2.在校本研修期间,对本校老师所交作业进行研磨;3.依据本校状况,自发组织跨校联动沟通、展示活动。区域研修结合网络研修任务,区域采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域校间的研磨、沟通、展示、评比活动。工作阶段刚好间工作支配前期打算(2016年3月)结合本校实际

8、需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培训课程,组织报名。骨干培训和开班(暂定2016年3月28日)当地开班,解读培训方案,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学员进行各角色职责和平台操作讲解。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3月下旬6月中旬)【学员】在线观看课程,撰写研修作业,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学科教研组长】组建本学科工作坊,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批改学员作业,举荐学员优秀成果给研修网项目组,编发工作坊简报。考核评优(6月底)开展考核、评优、总结、成果提炼等工作。总体进度支配如下:(四)培训模式及学时本次培训以信息技术应用实力与教学实践实力提升为主题内容,采纳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区域集中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进行项目

9、实施,帮助老师巩固深化研修所学,解决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实践问题,促进学用结合。网络研修部分50学时,校本研修和集中研修部分30学时。(五)测评方式依据“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实力的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及发展测评,激发老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1.诊断测评:即训前测试。由老师利用网上测评系统进行自测,测试内容涵盖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标准各项指标。诊断测评旨在帮助老师了解自身不足,找准实力发展短板,确定培训目标,为有效选学供应依据。 2.培训测评:即训中测试。重在衡量老师的参训成效,包括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及校本研修成效。网络研修部分的测评由培训机构

10、针对老师参与培训的过程表现状况进行评价,由平台自动统计。评价指标如下:任务考核(100分)阶段课程学习(40分)研修活动(40分)课堂教学实践(20分)课程学习1分/20分钟线上活动(20分)线下活动(20分)课堂应用(20分)阶段一160分钟,满分8分1次,4分参与线下校本研修活动2次以上,学校综合评定线下研修成果。1篇,4分阶段二180分钟,满分9分1次,4分1篇,4分阶段三180分钟,满分9分1次,4分1篇,4分阶段四160分钟,满分8分1次,4分1篇,4分阶段五120分钟,满分6分1次,4分1篇,4分社区积分常态研修 习惯养成:参训老师在完成研修任务的同时自主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通

11、过社区积分完善个人数字成长档案袋,养成常态研修习惯,积累学习成果。社区积分无上限,作为评优参考。贡献积分传资源:2个积分/1篇写日志:2个积分/1篇发问答:1个积分/1篇活跃积分评分(作业、资源):1个积分/1次评论(课程、作业、日志、问答):1个积分/1次魅力积分作业、日志被评论:1个积分/1次作业被推优:20个积分/1次;资源被推优:2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10分);1个积分/次(被学友评分为8分);资源被下载:1个积分/1次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部分由学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综合考查老师的参训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网络学习考勤和学习看法;作业完成质量;参与工作坊作品打磨活动的状况;运

12、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利用、课件开发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成效等。3.发展测评:测评由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依据本校实际和不同的实践任务,对本校参培老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效实施综合测评。 主要实行以下几种方法的方式实施综合测评。微课。测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制作一节微课。各教研组结合本校开展的校本教研等系列活动,组织参训学员,对微课进行磨课和点评,实施综合测评。成果证明。通过老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作品或者获奖证书,如课例(视频)、微课、课件等成果,测评老师在信息技术水平、教学价值等方面的状况。(六)证书颁发由培训机构和学校向省工程办供应网络课程学习合格证明、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合格证明,省工程办审

13、核通过后,方可在老师培训信息系统中打印相应证书。(七)成果应用培训过程中,学校将结合信息技术各阶段的培训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打算、实施、评价等环节的详细应用,开展校级提升工程优秀应用成果评比活动。评比出的优秀应用成果将纳入本校优质资源库。培训过程中生成的优秀应用成果可参与“一师一优课”、“三优联评”以及“微课堂”等评比活动。四、保障措施 学校接着加大老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老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硬件投入,为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供应基础保障。切实保障老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力提升工程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实施机构:(盖章) 年 月 日附件1:混合研修活动设计混合研修活动

14、设计阶段阶段说明网络课程课堂应用(实践作业)网络研修(学员)校本研修(教研组长组织)第一阶段感受技术魅力提升综合素养本阶段学员通过学习网络课程,熟识项目方案、考核及平台操作。1.平台操作指南2.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1.学习网络课程;2.提交实践作业;3.参与线上活动;4.提出问题,发起问答;5.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研修。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重点明确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支配和目标等,将网络研修与教研组教研相结合。本阶段学员需提交一份作业。作业1:提交一份研修支配其次阶段运用技术工具加工教学资源本阶段学员依据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及多媒体教学条件,选择本学期执教的一个单元(或主题、或领域、或某一节课),完成该单元(或主题、或领域、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课件、或助学微课),并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作品进行打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打算课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老师对本阶段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或微课进行互评、研讨,教研(备课)组长点评,每个备课组至少推选出一位老师上课例观摩课。本阶段设计三个作业,学员任选其一完成:作业2-1:提交一份教学设计。作业2-2:提交一份教学课件,并注明课件的设计思路和用途。作业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