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663433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建筑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录 1 古建筑名词解释必须说明的是,本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名词解释汇编,而只是把教材前几章中 出现的一些相关名词收录进来,以便读者在遇到这些生疏的术语时不致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至于第 8 章、第 9 章中的大量古建筑名词,由于其内容就是叙述古建筑的结构和详部做法, 并配有许多图样,所以在阅读上是不会产生困难的。下面以笔画多少为序,列出名词解释。词目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此词所在的章。二画丁头栱(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见图 8 -9。后成为梁头下的装 饰。八架椽(5)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八架椽”即八椽之 深。清代则以擦数称呼,如“五檩”即宋

2、之四架椽,“九檩”即宋之八架椽。九脊屋顶(5)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九踩斗拱(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 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3)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 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见图8 一 9。上昂(5)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 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门屋(3)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明清北京故 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3、。山花蕉叶(5)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头状装饰纹样,见图1一46。三朝五门(4)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 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 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阂”,宋称“大朝、 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 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斗子蜀柱(5,8) 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 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见图8一

4、6斗栱右图及图8一7栏杆。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 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栱,见图8一6斗栱右图。五土五谷(4) 五土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 物。分心槽(5) 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 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图5 -8 独乐寺观音阁 山门(参见“槽”、“金箱斗底槽”条)。月牙城(4) 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 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据刘敦祯文集二“易县清西陵”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 方城之墙为“月牙城”(据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

5、 )。五音姓利(4) 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 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如宫、角二姓的墓葬宜用良家丙穴之类。明清此说已 不行。方城明楼(4)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謚 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 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 楼形制。月梁(5) 天花下面的明袱。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 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见图8一 3、图8 一6 梁

6、架下。天宫楼阁(5)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完 (佛道帐)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勾阑(5) 即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见图 8 一 2、图 8 一 80乌头门(3)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 瓦筒,墨染,故称乌头门。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及祠庙、陵墓之前。五画石几筵(4) 明清帝王陵墓内明楼前所列石刻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共五件,立于石 台之上,称为石五供,象征对死者祭奠崇敬之情。冬瓜梁(3) 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仿两端圆混,立面如冬瓜状者,多见于赣皖一带。平座(4) 高台或

7、楼层用斗棋、仿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 座,见图 8 一 6、图 5 一 10 等。四阿屋顶(5) 即四面坡的庞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正贴、边贴(3) “贴”是指一棍木架,含柱、杭、梁等构件,是营造法原及江南 一带术语。正贴为明间木架,边贴为山面木架。平梁(5) 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见图8 一9。 生起(4、5)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 一 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 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 建筑无

8、角柱升起。平棋(5)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平阎(5) 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 画,见图5一 4及图8一7天花、藻井左图。四铺、四铺作(3,5) 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护斗、华栱(插昂)、 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见图8一 12。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棋,共五层, 出二跳。六铺作、一铺作、/I铺作依此类推(参见“铺作”条)。瓜楞柱(5) 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状,近人呼之为瓜楞柱营造法式称 “蒜瓣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成八楞形。柱也有仿木柱作瓜楞形者,如 江苏苏州罗汉

9、院大殿石柱。六画 当心间(5)“心”即中心。“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的中间一间。羊马城(5) 城墙与城壕之间所筑的小墙(又称羊马垣),高5 尺,厚6 尺,上立锥碟,去 城墙约6丈,是城墙的外围防卫设施(通典兵典)。五代后唐时成都罗城外曾筑羊马城。讹角斗(5) 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华栱(5) 宋式斗棋上外跳之棋,见图8一 3之 6、图9一 8下。托脚(5)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搏的斜杆称为叉 手,其余称为托脚,见图8一3之32、图8一9。七画间(绪)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 数或椽数来表述。例如唐代规定官员与庶人

10、的屋舍:“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 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门皆一间两下。” (册府元龟 )。这里的“架”数 指的是檩(又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即五檩之屋。这种 用“几间几架”来表述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称:“凡 在四柱之中的面积都称为间”,则是对“间”的概念作了另一种诊释。抄(5) 宋代斗棋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出二跳华栱称为两抄,或 出两卷头。“抄”或写作“杪”(音秒),是因营造法式传抄版本不同所致。“抄”的含义 与华栱形象较接近,似较可信。两厦(3) 即两坡的悬山顶,宋时称两厦或“两下”、“不厦两头造”

11、。灵寝门(4)明代帝陵明楼之下有灵寝门(明会典二O三),是陵区寝宫之门;或谓区 划陵殿(嘉靖时改称棱恩殿)与方城明楼间的内红门,即灵寝门。似以前说为是。卤簿(4) 以大盾为前导之兵器旗杖队伍,始于秦汉。历代天子、后妃、王公大臣均有 不同规格的卤簿。八画刹(5)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原为佛祖墓顶之伞盖, 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衬方头(5) 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清 式称为撑头木,上承桁椀(图 8 一 12、图 9 一 7)。卷杀(5)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

12、有弹性的 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图8一9,图 8一 10及图9一 8)。明栿(5) 与草袱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袱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乳栿(5) 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驼峰(5) 梁上垫木,用之承托上面的梁头,其状如驼峰,见图8一3之25 ,图8一6 梁架下右及图8一 9。明堂(1 ,4)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 并配祀祖宗。侧脚(5)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 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 所以明代

13、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 定性。抱厦(5) 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 ,见图5一6。庙谥石碑(4) 今通称明楼碑或圣号碑,即明代帝陵中方城上的明楼中置一石碑、仅刻 所葬皇帝死后谥号,并无其他碑文。驻跸处(4) 古制天子出人警跸清道,禁人通行,故其留止之地称为驻跸处。金箱斗底槽(5)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 斗栱,蒋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见图5-2、图 5一3(参见“槽”, “分心槽,条)。转轮藏(5) 皮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柜中,柜中心有轴,上支于梁架,下承于地面,推 之可转

14、动。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 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殿。九画栌斗(5)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神主(4) 木制牌位,上书死者或神抵名号,供于庙堂内。耍头(5) 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头木。清式称蚂蚌头。见图8一 12、图 9一5之9及图9一8.柱头枋(5) 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连接各朵斗栱的枋料,称为柱头枋,见图 8 一 3之10。清式称正心杭。在里跳或外跳棋上的联系杭料则称罗汉杭。见图8 3之9。顺概串(5)宋代建筑中沿横断面方向之串林与梁狀方向上下相合,故称,见图8 9。 草祇(5)在天花板上面的

15、梁,做法较自由,加一工较粗糙,故称草袱,是和天花下的明 袱相对而言的,见图8 3。穿插柿(挑尖随梁)(5)明清建筑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杭料加以串联,提高了木构架 的稳定性,见图9 一 1之7。又在内柱之间用杭料加以连接,则称之为随梁柿,见图9 一 1 之16o神厨神庖(4)即坛庙陵墓等祭祀时用作宰牲及准备祭品的场所。十画鹘尾(3)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一 1 一:称,天_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 屋上可防火灾,逐有鱼尾形脊饰。或称鹘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 之为脊饰。唐时氐鸟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 用兽吻。 一画副阶周匝(4)塔身、殿身周围包绕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见图0 -4,5 一 26 5 一* 27 o黄肠题凑(4)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 )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 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廊院(3)用廊子连成的院落。六朝至唐,宫殿、庙宗、邸宅常在主屋与门屋间的两侧 用廊子连成廊院。园林中则常见不规则的廊院。廊屋(3)主屋前两侧通长的东西两庞带有前廊,宋代称为廊屋。宋、明常用廊屋围成 封闭院落,而唐则多用走廊形成廊院。梭柱(3)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 见于江南民间建筑,见图8 10。绰幕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