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662056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表格式教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4第七单元教案:岳飞教案 30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住各诗词作者及作品;理解重难点句子意思 2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3体会各首诗词的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思想感情。4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词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培养诵读和个古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体会意境与情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接受爱国爱家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体会并描绘诗词的意境,理解诗词主旨。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描述点评学习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目标1、3、4教学内容学习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朗读导入媒体播放诗歌朗读,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听读,练习朗读。研读诗歌研读诗歌研读诗歌(一)引导学习迢迢牵牛星1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后导入。此诗是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大都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古代文学评论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迢迢牵牛星当得起这个赞誉吗?请同学们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感情去碰触诗人的感情,用自己的想象

3、去还原填补诗的意境,品读这首你们自认为很熟悉的诗,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范读、学生齐读。3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4指名讲述大意并纠误5品读赏析,理解诗的内容。提示: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悲恨之情)问题启发:既然“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他们为何不涉过银河,互诉衷肠,这悲从何来?恨从何生?诗中借什么意象抒发什么感情?6小结。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7指导背诵。 三、引导学习渡荆门送别 1让学生初读感知。 2介绍写作背景。3.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句大意,然后

4、让学生试着讲述诗句大意及诗中情感,教师在学生疏通时解答疑难问题并个别指导,在讲述大意后进行评点纠误。4问题导引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颔联两句展现了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颈联两句怎样以时空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是的?既为眼前美景陶醉,缘何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妙在何处?5边讨论边归纳小结6指导背诵。四、引导学习春望1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感知内容。2教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5、。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3指名讲述大意后纠误。4品读鉴赏。三月的长安城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见了却为何堕泪惊心呢?结合后四句,发挥想象,在脑中构建诗人当时的形象,描述一诗似的意境。5指导背诵,抽查背诵。了解作品及主要内容听读、自由读、齐读。看注释

6、理解诗意,质疑问难。讲述大意。思考讨论,理解内容。听读体会特色练习背诵自读、齐读了解写作背景看注释理解诗意,质疑问难。讲述大意。思考、讨论,理解内容归纳明确要点练习背诵听读、自读。了解写作背景看注释理解诗意,质疑问难,讲述诗意。体味情感练习背诵课堂练习1朗读、背诵三首诗2赏析下列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1、3、4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巩固抽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指导析读赏析诗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一学习研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简介作者、作品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

7、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岑参擅长写边塞诗歌,并以语言“奇、丽”著称。“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是雪中送别诗。本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边塞地区风雪奇寒和送别场面。通过的对边塞地区奇丽的自然风情和雪中送别场景的描绘,抒发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也形象地勾勒出塞北的壮丽风光。2让学生结合经历与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教师对难句进行集中讲解。3指名讲述诗中意境,师生对词句错误做纠正。4问题引导理解诗意。风有情,雪有意,边塞奇寒,

8、但在诗人眼中却春意盎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出本体、喻体,并体味比喻句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说出写景的特色。哪几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哪几句写军营宴别?你从中感受到哪些东西?描述一下尾四所写的意境。你认为最妙的是哪几句?妙在何处?你从送别者的视线所及之物中悟到了哪些言外之意?讨论中归纳明确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9、5小结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6指名试背。二、学习西江月1介绍词的有关知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2介绍作者与背景:辛弃疾

10、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3、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教师领读全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4、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后指名讲述诗句大意,然后纠误。5指导品读赏析互动: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路长,为

11、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半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

12、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4、总结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你从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中能体会到诗人夜行黄沙道时怎样的感受?诗词讲究炼词炼句,此词中多处用词颇受后人推崇,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妙,妙在何处?【小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5练习背诵了解作者、明确体裁了解诗句大意质疑难句。讲述诗中意境思考回答问题小结读读背背了解词的知识了解作者与背景听读、齐读读注释了解诗句大意,质疑问难。讲述大意。理解内容情感体会意境结合诗句分析再读感受诗的意境。听小结练习背诵课堂练习抽查背诵与默写背诵,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