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65853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2011年05月目 录第一部分 总则4一、精细油藏描述的定义4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4三、精细油藏描述的目的和意义4四、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及主要任务4五、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要求5第二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5一、基础资料基本要求5二、基础资料6第三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内容6一、油藏描述基本内容及方法61.油层划分与对比62.储层构造特征描述73.储层描述74.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105.渗滤物理特征106.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117.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11二、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及标准111. 建立一维井模型112.建立单并模型的步骤包括123

2、.二维层模型123.三维地质模型124. 地质建模精度要求13三、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和要求13(一) 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13 1.网格的设计132.输入参数赋值14(二) 油藏数值模拟的要求.161、地质储量拟合162、生产历史拟合163、剩余油量化及分布164、预测地质模型175、各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特殊(精度)要求171)、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172)、开发中期精细油藏描述173)、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186、油藏工程研究207、开发方案和开发政策研究21四、测井二次解释的要求211、油藏地质特征及测井资料预处理213、油藏四性关系研究214 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225 储层

3、流体性质识别及测井解释标准研究22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第一部分 总则一、 精细油藏描述的定义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的地质模型和量化剩余油分布,称为精细油藏描述。二、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主要以“注水开发碎屑岩油藏”为主,重点是高含水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对于其它不同类型、不同开发方式油藏的精细油藏描述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或已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三、 精细油藏描述的目的和意义油藏描述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精细油藏描述是针对已开发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充分利用各阶段所取得的油藏静、动态资料,对油

4、藏构造、储层、流体等开发地质特征做出现阶段的认识和评价,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生产历史拟合即动态资料来验证或修正,最终量化剩余油分布并形成可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下一步油田开发调整和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四、 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及主要任务1、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是在油田正式开发方案实施后,开发基础井网全部完钻的新增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精细油藏描述。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的任务是油藏地质再认识,落实构造、油层分布状况及砂体连通、油气水界面、储层参数等,检查开发方案设计的符合性,完善地质模型,为储量复算、射孔、井别调整等提供地质依据。描述成果是建立开发初期

5、的地质模型。2、开发中期精细油藏描述开发中期即为油田开发的主体开发阶段,该阶段一般可采出可采储量的5060%。开发中期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储层层间、平面的变化规律,认识各类油藏储量动用状况、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受效及水淹状况、可采储量测算、潜力大小及分布特点等,为井网局部、全部调整或层系调整提供地质依据。3、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开发后期油田是基本处于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的“双高”阶段。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微构造、沉积微相、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层内及微观非均质性、水驱后储层结构的变化、水淹层及低阻层,结合油藏工程的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量化剩余油空间分布,建立油藏

6、预测地质模型,为油田开发综合调整,增加可采储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五、 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要求精细油藏描述最终成果要求深化对各类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大小的认识,提供量化的剩余油分布和三维可视化、数字化的预测地质模型。第二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一、 基础资料基本要求1、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2、要求按各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录取资料;3、录取的资料必须满足不同开发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的需要;4、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二、 基础资料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以前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资料,包括:1、地质:所有井的地质,岩心等资料以及

7、分阶段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等资料)。2、测井: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测井系列和层内细分测井等系列;3、动态资料:油田所有井动态资料,包括油产量、产水量、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等动态监测资料。第三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内容一、 油藏描述基本内容及方法以下内容为各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1.油层划分与对比按照储层细分和对比的原则及方法,划分出合理的细分和对比单元。并结合新增的油藏静、动态资料检验对比单元划分的准确性。1)以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旧“区域标准层”,选择“相标志段”,并依据

8、油藏动态资料作为参考,进行等时对比2)在地层对比之前,要确定沉积微相类型。以沉积微相概念类型做宏观控制,确定相应的对比方法。3)选择标志层的原则a、同时性:指标志层的沉积时间是同时的。b、稳定性:指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殊易辨认。d、综合性:纵向上要用一组岩性组合,横向上要用一组测井曲线组合来确定。4)首选本区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取心井作为标准井,建立网格骨架剖面;以标准井为中心,选取一定数量的井,均匀的分布在区块的各个部位,建立层组和单层对比的网格骨架剖面。点、线、面相结合,全区铺开、联网闭合,统层对比。并充分利用新的地质认识和生产资料,不断修改、完善对比成果。2.储层构造特征描述结合以前对储层构

9、造形态、倾角及其密封性和裂缝发育程度的认识完善下列描述。构造描述:在新增资料(特别是钻井资料)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前对储层构造的认识,分级描述构造的类型、形态、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等。闭合面积:在构造平面上,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闭合高度:构造的最高点和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或海拔高差),以构造高点与同层构造最低闭合等高线之高度差表示。构造倾角:构造两翼和倾没端的倾角,用变化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表示。3.储层描述储层描述基本单元为小层。1)沉积微相描述岩石组分及结构描述不同岩石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以及其组合特征。岩石组分:a、确定岩石骨架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描述岩石颗粒矿

10、物学特征,按SY/T 5368的规定执行。b、确定岩石骨架间填充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描述胶结物的胶结类型及胶结结构,按SY/T 5368的规定执行。岩石结构a、通过粒度分析求出各项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值)和粒度分布曲线,描述粒度分布特征。 b、描述颗粒圆度、球度、表面特征和颗粒接触关系。 岩石分类和命名 以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分类结果见表1 表1 岩石分类表分类图位置岩类石英+燧石%长石/岩屑比石英砂岩90长石石英砂岩75901岩屑石英砂岩75901长石砂岩753岩屑长石砂岩1-3长石岩屑砂岩1/3-3长石砂岩1/3 岩石粒度、填充物应参加命名,并按SY

11、/T5368的规定执行。测井相依据岩心组合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各类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全区单井沉积微相划分。沉积微相确定出沉积微相类型,并描述不同沉积微相的特点,包括岩性、沉积构造、沉积韵律等。平面微相展布特征描述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编制出各小层的平面沉积微相图。2)地应力及裂缝描述(裂缝油藏重点描述):地应力描述地应力状况,包括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和大小。裂缝描述结合以前对裂缝的认识,分组系描述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间距)、开度等。3)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类型描述薄片、铸体、电镜观察到的储层孔喉情况,参考成因机制,确定储层孔隙类型(原生孔、或次生孔

12、、或混杂孔隙类型等),并描述不同孔隙类型的特征。喉道类型确定对储层储集和渗流起主导作用的喉道类型并描述其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描述各类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MPa)、中值压力(MPa)、最大孔喉半径(m)、孔喉半径中值(m)、吼道直径中值(m)、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孔隙直径中值(m)、平均孔喉直径比等。储层分类以渗透率为主对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分类标准,并对孔隙结构和储层进行分类,描述各类储层的物性及孔喉特征。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确定出储层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描述其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储层敏感性分析描述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储层评价

13、通过以上的储层描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储层物性研究储层的“四性”关系,建立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模型解释储层物性参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a.层内非均质性描述砂层内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差异,确定其非均质特征参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划分层内夹层的成因类型,描述夹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分隔和连通性的影响。b.层间非均质性根据储层隔层分布特征和非均质特征参数(厚度、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综合描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c.平面非均质性描述储层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规模及连续性,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特征,并根据动态资料验证其正

14、确性。4.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1)油气水分布特征油层、气层、水层再认识在新增测井和试油资料基础上,修正油气水层解释模型或划分标准,重新解释油层、气层、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大于80%。油、水分布特征在油层、气层、水层再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规律,描述垂向和平面上的油、水分布特征。2)流体性质地面原油性质和地层原油物性。天然气性质地层水性质5.渗滤物理特征1)岩石表面润湿性依据岩样润湿性实验结果确定其表面润湿性。2)相对渗透率描述各类储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确定其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油水、油气共渗区等。3)驱油效率确定各类储层的驱油效率和残余油饱和度。6.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1)温度系统确定油藏油层、气层、水层温度及温度梯度,描述油藏温度系统。2)压力系统确定油、气、水层压力及压力系数、压力梯度等,描述油藏压力系统,并计算地层破裂压力。7.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1)驱动能量描述油藏的驱动能量,包括弹性能量,溶解气能量,气顶能量以及边、底水能量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