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657787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传统计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的价值观与当今时代的要求已不甚相适应。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发展的眼光,为传统的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下面结合现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对计算教学理念的思考:一)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一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

2、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计算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的获得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学观念、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都应成为计算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应整合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以此推进计算教学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提升

3、。(二)整合教学内容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为计算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调整、补充等创造性的处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优化的途径有:1、学习材料多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

4、,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及时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一节课涉及的数也尽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练出来。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可在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小红到超市里挑选了6件生日礼物,书包30元,文具盒9元,笔记本5元,玩具狗27元,闹钟14元,童话书7元。妈妈要求她从中选择两件,一件在10元以上,一件在10元之内。请猜猜她可以怎么选,选择这两种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的设计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2、重组课时教学

5、内容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时代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材不可避免会滞后于时代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如一册下“100以内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这一部分知识,教材分成整十数相加、整十数加隔位进位、连续进位几块课时编写。基于这三部分内容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我把这三部分内容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证明这样调整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进位的基本原理,学生在理解掌握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后,又顺水推舟把乘数拓展延伸到三、四位数,整节课

6、与原教材相比,虽内容大大增加,但并没有因此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这样的处理方法为今后的计算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3、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可出示2、3、6、9、7五个数字,让学生从中挑选三个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再把学生写的算式分成“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类后展开新课教学。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4、适度引进开放题开放题是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

7、样化的题目。在计算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可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应用阶段,可设计这样的开放题:一位外地的小朋友来老师家做客,老师刚好有一张50元的游乐券,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游乐方案。(游乐项目的价格略)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自由和选择余地,是一种需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对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三)构建自主探索型的教学模式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

8、忆。计算教学不应简单成为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而应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1、让学生参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是教师传授的,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和结论模仿例题做些类似的题目,至于计算方法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极少考虑。学生在这样框定的条件中强化训练,习惯于机械运算,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小学生的创造性

9、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为例,一教师在让学生探索243时,不限定学生用竖式计算,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可口算或在横式上直接算等,还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尝试计算另几道乘法算式题,仍允许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计算;之后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乘法题,你认为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已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要注意“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要当心漏加

10、进上来的数虽然教师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2、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两位数减一位数

11、退位减法”为例,在探讨37-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37分成20和17,用17-9=8,20+8=28;有把9看成10,用37-10+1=28;有把9分成7和2,用37-7-2=28;有把37看成40,用40-9-3=28;有把37看成39,用39-9-2=2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又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探讨27+5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27分成20和7,用5+7+20=32;有把5分成3和2,用27+3+2=32;有把27分成25和2,用25+5+2=32;有把27分成22和5,用5+5+22=32;有把27看成30,用

12、30+5-3=32;有把5看成10,用27+10-5=32再如研究300-185=?时,出现了几种新的算法:把185看成200,用300-200+15=115;把185添上15得200,再添上100的300,所以300-185=115;把300看成299,用299-185+1=115(300看成299,用299-185是不退位减法);把300和185各加15,用315-200=115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总之,计算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切实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每

13、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3、注重数学方法、思想的孕伏和渗透数学思想是指在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体现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在计算教学中应对教材中蕴涵的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向“会学”迈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小数除以小数”就可以借助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把“小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自主探索出计算方法。

14、又如“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算法来计算连续进位的题目,当出现在横式上直接口算的正确率明显不如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使学生感悟到竖式计算的好处,这就是在多种计算方法的选择中渗透了优化的思想。再如一教师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对183/5怎样算,学生想出了三种化归的方法:根据分数化小数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把除数化成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整数连除计算;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知识把除数化成整数(化成1最简便)。学生在尝试运用化归思想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这种思想的实质,强化了他们在后继学习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二

15、、对计算教学实践的思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根据学生发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练

16、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一位非常有经验,教学水平很高的教师,她在这方面做得特别仔细。她熟悉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里特点,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工作做得特别细致。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就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她要求学生读题的时候要不燥不急,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读,必须仔细读题多遍直到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了才可以动笔,这样就不会看错题了。列完式子后再核对一遍,检查有没有抄错数。然后才列竖式计算,计算的时候必须先在练习本上算一遍,检查好了才把最后结果写在试卷上。全部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检查、验算,检查的时候不能马虎,不能用眼睛在试卷上浏览,要动笔再算一遍。这么麻烦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全部照你的意思去做,这时她就用奖励或表扬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这种习惯,日子长了学生就养成了细心谨慎的好习惯。因为她的持之以恒,她所教的班级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