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64988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学设计科目课题语文2.腊八粥年级课时六年级2单元总课时第一单元主备教师使用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资格、益发、可靠、嘟囔”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内容。3.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4.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交流教学准备本人初备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

2、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几种熬制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及腊八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在腊八那一天,老北京人家家户户要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腊八粥,那犹如一个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的腊八粥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呢?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发言。)2.出示课题,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腊八粥。)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出乡村人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3、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烛虚等。2.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自学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记录“粥、匙、褐、缸”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来进行理解;“腊、搅、稠、脏”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腻、咽”等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腊八粥u腻腻的咽口水汤匙搅o和正字音。lzhnynchji来理解。浓稠肿胀熬o粥褐色染缸脏水chuzhnhn方法拓展:形近字示例:zn(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指导学生正学生把教学过程确书写生字。(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

4、正。(4)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及不理解的地方。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梳理文章的线索。在本文中,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其心理变化为: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吃饱后的满足。(2)了解八儿和腊八粥的故事。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两件事。)(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4)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第二部分(第21

5、7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概括描写了一家人喝腊八粥的情景。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腊八粥腻腻的咽口水汤匙搅和浓稠肿胀熬粥褐色染缸脏水2.引导学生填空,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全文围绕着腊八粥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这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2)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盼粥想粥猜粥

6、看粥吃粥。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的?作者细致描写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2.学生读第217自然段,体验八儿盼吃腊八粥的过程。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们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课文读了两遍以后,不难发现文章主要描写了八儿盼着吃粥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本文是以八儿的心理

7、活动变化为线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易写错的字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文章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具体描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教师可以指名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赏析。教学过程盼粥(1)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3)与同桌交流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4)在班级汇报,教师指导。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神态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语言描写,“才”突出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未说完。)眼睛可急红了。八儿要哭的样

8、子。(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和迟迟不能吃到粥的委屈心情。)(5)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语句。想粥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内容。(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2)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3)学生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的温柔及对八儿的宠爱。猜粥过渡: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熬粥的锅里“又叹了声气”时,在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想腊八粥是怎样的呢?(1)学生

9、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子的。(2)在八儿的猜想中粥里有些什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画出来。(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看粥(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第1417自然段。自学提示: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后心理活动的词语。八儿看到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八儿看到的腊八粥和他猜想的腊八粥有什么不同?找出这部分文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学生默读第1417自然段,完成“自学提示”中的任务。(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后心理活动的词语。(惊异。)问题二

10、:八儿看到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三:八儿看到的腊八粥和他猜想的腊八粥有什么不同?相关句子: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分析:“但”字表示转折,表明八儿看到的粥的颜色与猜想的粥的颜色不一样。问题四:找出这部分文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要点。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认真朗读第15自然段,从中找出关键词句。其中总说的句子是“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具体来说:栗子粉碎,饭豆肿胀,花生仁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A.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

11、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B.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3.学生齐读第1819自然段,体会八儿一家吃腊八粥的满足和快乐。过渡:可爱的八儿最后终于吃到了腊八粥,作者又在前面的学是怎样来描写的呢?(1)动作和外貌描写相结合。作用: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喝完腊八粥后满足的样子。(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习中,学生梳理了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作用:表现了妈妈煮得腊八粥很美味,深受家人喜爱。主要内容、4.回顾全文,探究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1)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说说本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2)学生讨论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依据,教师相机点拨。(3)师生共同总结本文详略得

12、当的好处。三、总结写法,拓展运用1.总结写法,品析人物形象。划分了层次,还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了作者抒发的情感。在此基(1)方法总结: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础上弄清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2)引导学生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品析人物形象。(3)情景再现,品读语言。2.拓展运用: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1)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2)将自己描写的人物读给其他学生听,看是否写得像。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1.积累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样子的词语和句子。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章的主次是轻而易举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