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64491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一】(2009年辽宁高考卷)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题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解题思路】第一步:寻找常见意象月。第二步:分析常见意象约定的涵义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故园。永恒。月是美的象征。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第三步:结合整诗,确定常见意象所代表

2、的情感从标题“晚泊”、“空江”、“失”,确定诗人此时应是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苦之情;从“月下归”“去如飞”,可以确定作者思家和渴望归家的感情。因此,确定“月”所代表的是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答案示例】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

3、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例题二】(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卷)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题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解题思路】第一步:寻找意象桑、蚕种、草、黄犊、树林、鸦。第二步:确定属于意象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柔)桑、蚕种(生)、(细)草、黄犊

4、(鸣)、(寒)林、(暮)鸦。第三步: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与意象中揣摩意境,品味情感柔嫩的桑叶、刚生的蚕种、新发的细草,正在成长的牛犊,夕阳西下的树林中有归家的乌鸦,渲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氛围,展现了春意盎然的场景,表现了词人回归乡野的愉悦心情。【答案示例】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四、课堂训练题【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07年长宁区一模) 离亭燕张昪 一带芦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

5、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注】 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 低亚:低垂。 【题目】“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 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2年湖南高考卷) 度破讷沙(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 【

6、题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16题。(2013年闵行区一模)夜到渔家唐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题目】结合全诗意境展开合理想象,就行客“欲投宿”时的心理活动,写一段描

7、写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参考答案】示例1:行客踯躅徘徊于柴扉外,心下念道:竹径幽深蜿蜒,前村尚在远处。今夜怕是需借宿于此了。可玉兔既已东升,往来渔船也愈发稀少,怎奈渔家还不归来?啊,那江上一叶扁舟正向岸边行来,莫不是渔人正寻沙岸泊船?是的,是的!见他身上那蓑衣在春风中拂动。果真归来,甚好甚好!示例2:江水涨潮,望门投止,趑趄不前。远行一天的我早已疲惫不堪,翘首瞻望柴扉之内,阒无人迹,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晓月初升,竹林深处,可有主人的踪迹?极目远望,江面之上归船已寥寥。攒眉千度,化不开的忧虑。蓦然一叶正在靠近沙岸的小船扑人眼帘,被风带起的蓑衣燃起了我所有的热情,终于等到了五、课后自我检测

8、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2011年闵行区二模)浣溪沙王国维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14.这里的“浣溪沙”是 。(1分)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16.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例题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9、第1416题。(8分)(2012年浦东新区二模)秦楼月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词人。乾龙节: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古人以“乾龙”喻帝王。14从艺术风格看,这是一首词。(1分)。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芳菲歇”既交代了时令,又为全词定下了感伤的基调。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句融人了词人悠远的惆怅之情。C上阙在表情达意上虚实相生,富于变化,增强了可读性。D全词造句平实,用语浅近,篇幅虽短,但内蕴深厚丰富。16本词与柳永雨铃霖都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二者表

10、达的情感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14. “浣溪沙”是词牌名15 B16 B17 “戏窥鬓影拨流萍”写的是少女静静地看着自己水中的倩影,一直未动。“玉钗斜立小蜻蜓”是说少女看水中美好的自己过于入神,小蜻蜓调皮地立在她的钗头。用小蜻蜓的出现,反衬出少女久久未动,凝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水中影看,可见少女形貌之美。同时,小蜻蜓与人的靠近,又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借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表现出对生活之爱。例题二.【答案参考】14.(1分)婉约15.(3分)D16题:柳词借“晓风残月”抒发的是相恋之人的离别之苦;本词借“晓风残月”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11、。 第二讲 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一】(2009年重庆高考卷)【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题目】本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问秦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等内容以及孔尚任为写桃花扇多次去秦淮看明亡后遗迹的文化知识可知,作者是在面对亡明之故都遗迹而引发感慨。第二步,由课文所学知识可知,孔尚任是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其名著桃花扇是为反思明亡而作的。第三步,把当年统治者沉溺歌舞的状况和今天“旧日窗寮,

12、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的惨状对比,再加上“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的冷清之状,可推知作者的感情。【答案示例】在曲中,作者把当年统治者沉溺歌舞的状况和今天“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的惨状对比,又加之以对“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等冷清之状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凄冷落寞之情和抨击统治者荒淫亡国的沉痛之情。【例题二】(2007年安徽高考卷) 醉落魄咏鹰 清 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题目】结合下

13、片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第一步,从前两句中的“寒山”和“削”可看出鹰迅猛、孤傲、敢于踏碎不平路的特点。第二步,从“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这两句中可看出作者豪迈、勇猛和敢于挑战一切的特点。第三步,从最后三句可感受到作者以鹰自比,并对鹰捕杀一切“闲孤兔”的赞美之情。【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迅猛、孤傲、敢于踏碎不平路之鹰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豪迈、勇猛和敢于挑战一切的壮志豪情。【例题三】(2009年陕西高考卷) 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题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注释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范成大归隐之地石湖的夏季景色。根据全诗可知这幅画面由“桥”“水”“阁”“浮萍”“藕花”等意象组成。第二步,结合生活和阅读体验,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