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62926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3篇).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一、应激的发生机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crh分泌增多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代偿意义:1.对心血管: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2.对呼吸系统:扩张支气管,肺通气量增加;3.对代谢:促进糖原分解,脂肪动员,血糖升高;4.对其他激素影响。除抑制胰岛素外,儿茶酚胺促进其他激素分泌。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动,crh分泌增多,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互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增多,代偿作用:1.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及糖异生,补充肝糖原;2.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3.维持系统对儿茶

2、酚胺的反应性;4.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5.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二、活性氧增多的机制:1.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增加;2.血管内皮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增加;3.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4.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5.诱导型nos表达增加;6.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下降。三、肝性脑病的诱因:1.消化道出血。血液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因此会致血氨及其它有毒物质的增加,并且失血造成的低血压,低血氧会加重肝损伤。2.高蛋白饮食。大量的蛋白质可以经过肠道细菌的分解而产氨增多。3.碱中毒。碱中毒时可促进氨的生成和吸收。4.感染:一些细菌可加重肝损伤,或使体内分解增强,产氨增多5.肾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时,排尿素减少

3、而使得毒物在体内堆积_镇定剂的使用:可以使得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加重肝性脑病。四、休克1.微循环缺血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交感神经兴奋及其它一些收缩血管的体液因子的增加,使得全身小血管收缩,特别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显著收缩,即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血流量减少。代偿:动脉压的维持。通过减少毛细血管的血管床容量来增加回心血量即“自身输血”,血浆的流体静压增高可使_也回流到血液中,从而增加血容量,即“自身输液”,血管的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以及心排出量增加。血流的重分布:外周血管的收缩使得脑,心等重要器官可维持正常的血供。临床表现:脉搏细速,脉压降低,脸色发白,四肢湿冷,

4、尿量减少,烦躁2.微循环淤血期“多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扩血管物质的增加,如no,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使得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白细胞因血管粘附分子的增多而粘附在微静脉的表面,增加了血流的阻力,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渗透压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而进一步加剧淤积。临床表现:血压和脉压进行性降低,脉搏细速,静脉萎缩大脑血流灌注减少,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表情淡漠肾血流不足致少尿,无尿淤血,使脱氧血红蛋白增加,皮肤出现紫绀。五、dic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展过程: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的机制:1.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如凝血酶原,血

5、小板及凝血因子等普遍减少,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2.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液中纤溶酶增多,使血液凝固性降低3.血管壁损伤。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二)病理生理学重点1.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病因。作用于机体能引起某一疾病不可缺少的并确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3.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4.高渗性脱水的特点。失水大于失钠,以失水为主,血钠浓度_mmol/l,血浆渗透压_mmol/l。有明显的口渴感。5.低渗性脱水的特点。失钠大于失水,血钠浓度_mmol/l,血浆渗透压_mmol/l。6.水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_间隙或体腔。7.血

6、管内外体液交换失调原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8.钠水潴留的原因。肾小球率过率降低、肾小球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肾小管髓袢重吸收钠水增多。9.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_mmol/l。10.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_mmol/l。11.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12.二氧化碳分压直接反应了碳酸的浓度。13.负离子间隙。血清中未测定的负离子与未测定的正离子含量的差值。14.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5.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16.缺氧。由于氧的供应不足和/或利

7、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机体_器官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7.缺氧的分类。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_性缺氧。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_缺血性缺氧。1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临床表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尿量减少、脉搏细数、血压基本正常、脉压减少。20.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21.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22.dic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23.dic引起出血的因素。凝血物质的消耗、继发性纤溶亢进、fd

8、p的形成、血管壁损伤。24.华-佛综合征。累及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25.席汉氏综合征。累及垂体可引起出血性坏死。2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27._。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_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_mmhg,并出现机体机能和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28.阻塞性通气不足的类型。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三)1.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病因。作用于机体能引起某一疾病不可缺少的并确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3.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4.高渗性脱水的特点。失

9、水大于失钠,以失水为主,血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有明显的口渴感。5.低渗性脱水的特点。失钠大于失水,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6.水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7.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调原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8.钠水潴留的原因。肾小球率过率降低、肾小球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肾小管髓袢重吸收钠水增多。9.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10.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11.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12.二氧化碳分压直接反

10、应了碳酸的浓度。13.负离子间隙。血清中未测定的负离子与未测定的正离子含量的差值。14.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15.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16.缺氧。由于氧的供应不足和/或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7.缺氧的分类。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性缺氧。1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临床表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尿量减少、脉搏细数、血压基本正常、脉压减少。20.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

11、循环变化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21.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22.dic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23.dic引起出血的因素。凝血物质的消耗、继发性纤溶亢进、fdp的形成、血管壁损伤。24.华-佛综合征。累及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25.席汉氏综合征。累及垂体可引起出血性坏死。2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27.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1mmhg,并出现机体机能和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28.阻塞性通气不足的类型。中央性气道阻塞、外周性气道阻塞。第页共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