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62802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问答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和骨骼肌 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 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 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2什么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其起源和产生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生理意义? V肖化 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 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慢波的起源可能是 肌源性的,产生于胃肠道的纵行肌层。它的产生原理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 泵

2、的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为钠泵活动时,每次泵出3个Na+,泵入两个 K+,其结果是使膜电位超极化。当钠泵活动减弱时,膜电位便去极化,钠泵 活动恢复时,膜电位又复极化,由此便形成慢波。3.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 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 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主 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 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支配消化道的副 交感神经纤维,除了支配口腔及咽部的少量纤维外,主要走行

3、在迷走神经和盆 神经中。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在 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 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 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 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 平 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 的频率各不同。目前认为,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于Ca2+内流形成的, 复极相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动

4、作电位频率越高, 肌肉收缩强度越大。5.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 胃肠激素的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有的胃肠激素起促进作用,也有的激素起抑 制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 激胰岛素的释放。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促胃液 素、胰岛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 养作用。6. 唾液有哪些生理作用? 唾液的主要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能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3) 清洁和保护空腔,唾液可溶解和冲洗牙缝

5、内的食物碎屑,冲洗和稀释进入 口腔内的有害物质;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有保护牙釉质和与有害的鞣酸结合的 作用。(4) 抗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IgA、硫氰酸盐、乳铁蛋白等具有杀菌和抑菌 的作用。(5) 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6)其他作用;唾液腺可吸收和浓缩多种无机成分,并分泌入唾液,部分可渗 入到牙齿中;唾液中的激肽释放酶参与激肽的合成,后者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因此唾液腺活动增强时其血流量也增加。7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盐酸:盐酸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 括: 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 的酸性环境。 分解食物中

6、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是 水解苯丙氨酸或酪氨酸所形成的肽链,使蛋白质水解成眎和胨。 粘液:粘液 的作用是保护胃粘膜。一方面,它可润滑食物,防止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性 损伤。更重要的方面是,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粘液凝胶层,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 的HC03-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粘液一HC03-屏障”。内因子:它可与维生 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内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到达回肠末 端时,内

7、因子与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内因子上的维生素 B12的吸收,但内因子不被吸收。如果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B12的吸收障 碍,结果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而出现恶性贫血8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 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头期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 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 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 腺,刺激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 泌。胃期分泌的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 走长反射和

8、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 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 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刺激胃腺分泌。 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 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胃液分泌 的抑制性调节: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的分泌。9试述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及可能机制? 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 主要有胃酸本身,脂肪,高涨溶液。胃酸分泌过多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还可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 放生长抑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G细胞和壁细胞,抑制促胃液素 释放和胃酸分泌。此外,胃

9、酸排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 抑制胃酸分泌。脂肪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 激素,抑制胃酸分泌。高张溶液一方面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 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另一方面可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 酸分泌。10.胃运动的形式由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 胃的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当咀 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 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 50ml 增加到进食后的。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 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 机能。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胃的尾区

10、及小肠上段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 收缩。收缩始于胃体的中部,并向尾区推进,每隔 90min 发生 1次,每次持续 35mi n,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生理意义:可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 积聚的粘液推送至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 蠕动:胃的蠕动是出 现于食物入胃后 5 分钟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 理意义: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糊状的食糜;将 食糜逐步的推入十二指肠中。11. 简述胰液的成分和它们的生理作用?胰液中主要成分是HCO3-和酶类 HCO3-: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HCO3-的作用包括:中和进入十 二指肠的盐酸,防止盐酸对肠

11、粘膜的侵蚀; 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 的pH环境(PH7-8)。消化酶: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和糜 蛋白酶原:二者均无活性。但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和 糜蛋白酶,它们的作用相似,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胰淀粉酶:可 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它的作用较唾液淀粉酶强。胰脂肪酶:可将甘油三脂 水解为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脂。核酸酶:可水解DNA和RNA12. 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意义? 小肠的运动形式:(1)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是小肠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通过分节运动,可使食靡更充分地与消 化液混合,延长食靡在小肠内停留时间,增大食靡与小肠粘膜接触面积,均

12、有 利于消化和吸收。(2)蠕动:蠕动可使小肠内容物向大肠方向推进,其速度约 2cm/min,快速的蠕动可达225cm/s(3)移行性复合运动主要作用:将肠 内容物,包括前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细菌等清除干 净;阻止结肠内的细菌迁移到终末回肠。13. 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小肠长,约4m; 面积大,达200m2,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 分子物质; 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14.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

13、的滤过 当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 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 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 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 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15. 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 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 相耦联;与H+的分泌相

14、耦联。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 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 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 通过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细胞旁 路:由于近端小管HC0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1-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 中C1-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1-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 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16. 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 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03的重 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

15、泌1个H+,就可使1个HC03-和1个Na+重吸收回 血,Na+和HC03-再组成的NaHC0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NH3的分 泌 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 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 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03-起被 转运回血。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17.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影响和调 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

16、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 成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将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3)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 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多;可直接 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 NaCl 和水的重吸收。(4)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可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提 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5)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排出。(6)血管紧张素II:通过刺激醛固酮 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 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l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