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62723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打工成了大量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受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批农民在进城的同时只能将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抚养,这就形成了 “留守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下面,笔者谈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缺乏主

2、动性。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留守学生则认为反正毕业之后学技术,去打工,照样赚大钱,成绩无所谓;有的认为是为了父母才被迫呆在学校的。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渌田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

3、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成绩差,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2、注意的集中性品质差,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在教室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3、亲情饥渴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

4、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使得留守学生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根据笔者的调查,有20%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

5、的感情“淡薄了”,42%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4、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心理;而部分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课后不愿参加各种活动,不合群,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差,性格抑郁,心理承受力低;

6、有些学生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也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心事也不肯对他们说。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5、自私 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在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战,重者拳脚相加。6、自卑家

7、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胆小怕事,行事萎缩,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7、嫉妒 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离,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

8、人。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8、逆反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体验,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

9、、“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9、早恋 早恋心理和行为多年以来都是青少年具有的问题之一。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但在对留守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留守学生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所以,认为性成熟所带来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寻求“家”的感受和“亲情”补偿,是造成留守学生早恋心理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10、攻击性 心理学研究表

10、明,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因素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

11、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慈母爱“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 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

12、、 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 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13、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其值也是无法计算的。、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

14、的管教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 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 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 但由于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同时, 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 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 不能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 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 留守儿童普遍存

15、在这种现象: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2、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

16、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由于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大多数老师会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