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6255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 2120140525 刘迪 2120140527 杨婷婷 21201405391概述1.1研究背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要求,对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实践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邻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前沿,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海西区生态环

2、境优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从宏观层面和战略角度,对重点展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系统评价,有利于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研究地理范围通常所指的海西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覆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部分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上,包括20个地级市,北起浙江省的温州市,南至广东省的揭阳市,覆盖福建省全省9个市,浙江省温州、衢州、丽水3个市,江西省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个市,广东省汕头、潮州、梅州、揭阳4个市。陆域总面积28.28万km2 ,占全

3、国国土总面积的2.95%;人口8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4%。1.3区域产业发展态势1.3.1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1.3.1.1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分析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普遍高于内陆山区,其中温州、福州、厦门、泉州四个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海西区经济总量的60%。城市化发展方面:首先,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其次,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三,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不均衡。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海西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海西区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1.3.1.2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近十年来,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

4、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依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与全国接近,工业化发展进程略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优势不明显。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内陆山区某些城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1.3.1.3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本报告采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

5、构造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运用该指数评价现状海西区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采用如下加权合成法构成:其中:K为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无量纲,数值为0100;为单个评价指标值,采用阶段阈值法对指标原始值无量纲化后得到,数值为0100,指标的原始值摘自2007年海西区13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数据;Wi为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架构和就业结构五个方面,综合指数值对应者不同的工业化水平(或阶段)海西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值为58,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后半段水平,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全国的平均指数为56,达到中

6、期后半阶段水平)。1.3.2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3.2.1重点产业筛选重点产业的筛选原则: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影响较大;二是经济贡献比重较大;三是属于区域未来发展重点。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区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西区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着力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并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海西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皮革、纺织、冶金为主的产业体系。从海西区发展态势来看,各地都将石化、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电力和林浆纸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

7、济的重点领域。综合考虑海西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经济贡献和环境影响,确定海西区的重点产业为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冶金和林浆纸等六大产业。1.3.2.2重点产业发展现状(1)石化产业湄洲湾石化基地处于泉州和莆田的交界处,规划面积79.7km2,是我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的20个千万吨炼油基地之一。基地已有原油加工能力1200万t/a,乙烯生产能力80万t/a,大型企业中石化、中化公司及地方化工企业逐渐在基地落户,目前已有石化及港口物流企业39家,总投资约530亿,在建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未来随着中化公司1200万t炼油和台湾地区石化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湄洲湾石

8、化基地将成为我过重要的石化基地。(2)电子信息产业海西区是国家首批认定的纠葛“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高度集中,基本局限于厦门和福州两大城市,2007年厦门和福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海西区的86%。形成了厦门特区、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等信息产业基地,是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生产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3)装备制造产业海西区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福州和温州,其工业总产值占海西区的68%。海西区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海西区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保机械和飞机维修业在全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9、1.3.3重点产业发展情景设计情景一:基于国家发展需求该方案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的若干意见重点考虑国际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产能过剩和国家宏观调控对海西区未来重点产业发展的可能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使得一些重点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一方面,我国成品油市场由于供应紧张转变为过剩,与此同时我国的炼油能力却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产能的急速扩张,我国目前钢铁供需已经出现不平衡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亿t和5.8亿t,而消费量仅为4.5亿t和3亿t,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未来国家对重点产业新上项目

10、的审批将更为严格。国家宏观产业政策逐渐从推动总量增长向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未来的成长趋势面临大幅下调的压力。随着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区若干意见的出台和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的贯彻落实,未来海西区经济仍将以超过全国平均增幅的速度加速增长。假定未来海西区与全国保持2个百分点的平均增长速度差距,则可确定海西区2015年前平均增速为9.5%,2016-2020年均增速为8.5%。情景二:基于地方发展愿景该方案主要考虑海西区各地市的综合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经过汇总、梳理和分析,得出重点产业未来在该区域的趋势性判断。福建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海

11、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建设海西区纲要(修编);福建省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湄洲湾石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漳州古雷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广东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广东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浙江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2006-2020年);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情景三:基于生态环境愿景该方案基于资源环

12、境承载力等主要制约因素,能够满足一定环境保护目标情况下重点产业发展的合理规模、结构和布局。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减排以及环保、土地、海洋等规划,梳理区域产业发展在结构、布局、规模等方面的可能约束,综合区域资源环境能力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重点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空间集聚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1.3.4重点产业发展的排污预测规划方案排污预测:(附表3-45,3-46)1.4预期目标2主要环境问题2.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2.1.1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收集各地SO2、NO2、PM10、酸沉降等例行监测数据,补充监测PM2.5、O3、VOCs、Hg等城市发

13、展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引用海西区13个城市国控、省控监测点19982007年的监测数据,点位覆盖海西区沿海平原、内陆山区、城市中心及相关清点对照点。为进一步摸清区域内复合型大气环境污染现状,与2009年68月开展了大气环境补充监测,共设23个点位,监测项目为PM2.5、Hg和VOCs日均浓度以及O3小时浓度。2.1.2评价标准的选用2.1.3常规因子现状评价2.1.3.1SO2现状评价结果小时浓度:各地SO2小时浓度达标率接近或达到100%,南平、三明和龙岩等内陆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其中三明市和南平市极少数时间存在超标现象;沿海各市尤其粤东三市浓度相对较低。日均浓度:各地SO

14、2日均浓度达标率均在90%以上,内陆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其中三明市和龙岩市日均浓度出现超标;沿海地区尤其是温州市、宁德市等海西区北部地区和粤东三市等南部地区浓度相对较低。年均浓度:海西区内陆的三明市SO2年均浓度出现超标,其他城市年均值达标,其中粤东的汕头、揭阳等城市和地区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1.3.2NO2现状评价结果小时浓度:海西区各地全年NO2小时浓度达标率均接近或达到100%,仅厦门市、龙岩市和汕头市极个别时段出现超标现象。日均浓度:海西区各地NO2日均浓度达标率较高,仅泉州市和厦门市个别天数出现超标,评价区内温州、福州、厦门等城市化较高的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年均浓度:海西区各市

15、年均值达标,其中温州、福州和厦门等城市化较高的地区NO2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要求,其余地区达到一级标准。2.1.3.3PM10现状评价结果日均浓度:海西区各地PM10日均浓度为0.0010.386mg/m3,除宁德市和莆田市达标率为100%外,其余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标情况,其中沿海各市达标率相对较高,地处内陆的三明市和龙岩市日均浓度超标率大于10%。年均浓度:内陆地区三明市和龙岩市年均浓度相对较高,超过二级标准限值,其余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要求,但温州、漳州、汕头占标率均已超过了75%。2.1.3.4酸雨统计分析酸雨频率:海西区酸雨频率较高,其中浙南温州市达到了90%以上,福建省各市频率为12.1%82.1%,粤东潮汕平原频率相对较低,为1.1%24.3%,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酸雨强度:海西区降水pH值年均值为4.356.34,其中属于强酸雨区的为海西区北部的温州;中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平、莆田、泉州和厦门等地区;若酸雨区主要为宁德、福州和三明市等地区;无酸雨区主要为孩子去南部的龙岩、漳州和潮汕平原等地区。2.1.4小结总体来说,近年来海西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但已呈现下降趋势。(1)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山区;(2)颗粒物是首要污染物,沿海城市灰霾影响开始显现;(3)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4)酸雨问题不容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