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_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62442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_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_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_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_北京课改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体现新课程理念:单靠“死”记还不

2、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

3、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来源:学+科+网Z+X+X+K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目标: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能力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4、, 2.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情感目标: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来源:ZXXK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二、自学古诗。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 寻 压 蝶

5、舞 莺 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三、深入理解。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五、学习生字。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左右结构:畔 蝶 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范写。来源:ZXXK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六、课堂小结。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反思: 来源:ZXXK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