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622965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健康的含义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 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 成。如果家庭幸福为 10分,事业有成为 100分,那么健康就是 0前面的那个“1”,可见 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 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小学生心理 健 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这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基本问 题。一、什么是健康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 好,生理功能

2、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 书馆 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 (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 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 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 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 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 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就是说健

3、康这一 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 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 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 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 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 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

4、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 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 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 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 基本的观念问题。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就在天 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我国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 指 导思想之一。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

5、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 则 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 论 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 进 行的。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即已明确地认识到,心与身是 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又是主导方面。事实表明,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 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 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

6、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 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 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 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 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 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 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 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

7、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 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 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 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 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判 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 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 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

8、、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 分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划 出一条严格的界限。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精力不能集中,以及抑郁、焦虑、恐惧 等不良心态,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现病理性变化才能 表明由正常心理变为异常心理,才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绝对的正常和异常是很难 确定的。另一方面,心理正常或异常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形态的心理或精神 症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或互为因果的,往往表现为某种形 态的症候群。比如抑郁总会伴随着焦虑、恐惧和哀伤,

9、而焦虑也难免紧张和惶恐,不 同的症状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每个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康复能力也各不相同, 因而很难规定一个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准确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心 理上的正常或异常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铲其内在的差异性和界限不管怎样复杂,总是 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因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某些条目,确定某种标准,作为鉴 别和诊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客观依据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 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 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

10、完整;(8 心理和行为符合年 龄特 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 理解 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 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能活动、 情感活动或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 调节,因而意识到或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 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比 如,一个人面对亲人的伤亡或痛苦无动于衷,没有

11、悲哀,也没有痛触,没有任何相应的情 绪反应。或者相反,当哭而笑,当悲而喜,尽管本人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也不认为自 己有什么不正常。然而根据观察者的经验,这恰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一般来说,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不同的观察者所 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然而作为 专 业的观察者,由于接受的专业知识及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能够形 成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性判断标准,对多数心理异常现象取得一致的看法,因而经 验性标准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可信性和推广意义。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

12、以生理病理性变 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 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细的分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 医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可靠标 准,因而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一般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 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为导

13、 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 相互印证。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 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 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 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 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欣喜若狂,其心理 和行为与其年龄、身份和社会规范明显不符

14、,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 和社会都有害,而其本人却不以为然,完全没有羞耻感,这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二是 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比如,一个人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好 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语,甚至绝望轻生;或者相反,一向 沉 默寡言,喜静不喜动,突然,反常态,变得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夸夸其谈,口若 悬 河,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如此等等都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形 成 了病态心理。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 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 合社会

15、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 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 下几点。(1 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的 差异性及其影响。比如同性恋,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纯粹个人的正常生活 方 式而受到法律保护,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被看作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为社 会 所不容,也不合法,其本人也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 ,因而感到苦恼,寻求治疗。再比如 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如果他生活在 14世纪,骑士作为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的支柱的时代,那么其心态和行为就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英

16、雄的壮举,然而到了 17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革命的时代,堂吉诃德的心态和行为就显得荒唐,就是一种病态 心理。(2 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对于那些传统的 保 守落后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反叛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开拓者、改革者,尽管 其 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常模不相容,也不能把他看做心理异常者。(3要注意细心观察。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突然一反常态,发生了显著的改 变,判断其正常或异常并不困难,然而如果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 要作出确切的判断就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注意细心地观察。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 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 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 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 的范围。必须明确,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