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江西创新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622732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布泊-江西创新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江西创新课(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该课获2009年江西省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吴中鸿/执教 连万斌/整理课前播放田震月牙泉mtv,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歌声中,播放了两遍,铃声响起,点击课件,音乐停止,出现画面,罗布泊的美景图片,上面显示“欢迎走进语文课堂”字样。上课。一、导课:师:同学们,你从刚才的mtv中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美丽的月牙泉。师:你又从田震优美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生1:歌中两次把月牙泉比作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表达出对月牙泉的赞美之情。生2:我还从“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换了容颜”中听出歌手的担忧

2、。师:你认为她在担忧什么呢?生2:我认为她在担忧这美丽的月牙泉可能消失了。师:你知道月牙泉现在是否消失了?生2:好像没有。师:对,月牙泉现在依然,未换容颜。可另一处人间的仙境,却永远的消失了,那就是罗布泊。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岗所写的一篇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这个字读作 生(齐声):p。师:“ 泊”的偏旁是生(齐声):三点水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呢?生(齐声):水。师:“泊”字的偏旁是三点水,这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可作者吴岗在文中却用“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样一个感叹句呢?你能结合课题来说

3、说吗?生:因为罗布泊已经消失了,三点水的“泊”已点水全无,强烈的反差,作者不由不发出如此感慨。师:好,我们来齐读课题(生读)。你从文章的题目中读出哪些信息呢?生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罗布泊。生2:我还读出了罗布泊非常美。师:你从那个词读出来了?生2:仙湖。师:“仙”在这里就是生2:美丽的意思。师:还有补充吗?生3:我从“消逝”一词读出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师:哪个同学能把同学们的发言串起来说一说?生: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但现在消失了。二、整体感知课文:师:对,从前的罗布泊可以称之为仙湖,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快速阅读这篇

4、课文。 生自读。读完的同学举手向老师示意。师:同学们,你们向老师说一说你从文章读出了哪些信息?概括地来说一说。生1:我从这篇文章看到了从前的罗布泊。生2: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消失与塔里木河的关系。师:你知道了它消失的一个原因。生3: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现状。师:罗布泊现状是怎样一副情形?生3:是荒漠。三、忆仙湖:师:看来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在这里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从前的罗布泊。(播放几幅画面)刚才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我听到了几个同学低声地发出“啊”,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发出赞叹呢?生1:赞叹罗布泊的美丽。师:美丽,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或者语句作为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吗?生1:

5、我找到的在第8自然段倒数第三行,“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师:你找到的是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的解说词。你找的很好,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错误,“泊”读第一声,不是第四声。我们再看看第一幅图。生2:我找到的解说词在第七自然段的倒数第三行,“,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师:图中有金色的麦浪吗?你从哪里看到了金色的麦浪,好像没有,对不对?生3:我找到的在第4自然段,“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6、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师:牛马成群,绿林环绕,这样美丽的仙湖,(板书:仙湖)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生1:赞叹的语调。生2:激昂向往的语调。生3:优美舒缓的语调。师:我觉得文中有一个词比同学们的词似乎更恰当些,哪个词?生1:第6自然段的“惊异”。师:看看这些鸟歌唱时的生(齐):欢娱。(板书:欢娱)师:“欢娱”在这里什么意思?生:欢快的、愉悦的。师:你能用欢娱的语调来这个句子吗?(屏幕显示“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一生朗读。师:你的朗读,就好象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

7、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想象一下:我们正乘着一叶扁舟,清风拂面,耳畔传来清脆的鸟鸣。站在船头,我们四下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同学们,我们睁开双眼,看到屏幕,啊,齐读。生齐读。四、叹仙湖: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播放罗布泊现状的图片,穿插一个介绍:这颗树就是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的胡杨,因为干渴,它死掉了。)同学们,你能用一词说出你看后的感受吗生1:凄凉。生2:惋惜。生3:萧瑟。师:文中哪些语句与图片反映的内容吻合?生1:我找到的在第三自然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

8、,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师:你观察的非常仔细。生2:在第20自然段,“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师:我们看一看,那扭曲的树干,那似手的枯枝,仿佛就是一个人,在挣扎,在求救。生3:我找到的第22段,“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板书:荒漠)师:(指画面),看,一道道肋骨的

9、走向。同学们,这几段能用“欢娱”的语调吗?生:不能。应该用沉重、沉痛的语调。(板书:沉痛)师: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段,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屏幕显示: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生放声自由朗读。师:那位同学愿意来朗读这一段。一生朗读。师:这位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那痛苦地无奈的呻吟,让我们学着这个同学的语调一起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老师给你们配点音乐。(凄凉忧伤的马头琴音乐越痛越想你)学生配乐朗读。师:

10、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c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我们仿佛能听到它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声。这种写法在其它语段中也运用了,你能再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吗?生:“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这一句话。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将胡杨林比作“木乃伊”,生动形象的写出罗布泊消逝带来的后果。五、析仙湖: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令人恐怖的罗布泊,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就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找一找。(屏幕显示:美丽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板书:原因)生1

11、:1925年到1927年国民党将塔里木河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废弃,沙化扩展。生2:第10段,“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第12段,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修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师:能不能概括一下?生3:我觉得概括的在第13自然段,“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 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师:“

12、盲目”是什么意思?生1:没有节制的。生2:不顾后果的。生3:没有计划的。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生: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师:他用有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看来具体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这种方法叫列数字,作者在文中也多处使用。河流改道,人口激增, “四盲”,罗布泊怎样了呢?生1:变成了“死湖、干湖”。生2:与沙漠浑然一体。师:“浑然一体”的意思是生:完全成为一个整体。师:对。还有两个词。生:“草本植物全部枯死”中的“全部”,“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

13、死亡”中的“成片”。师:不仅破坏程度深,而且速度非常快。哪个词体现了速度快?生:“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中的“马上”。师:就这样,(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遍地绿色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仙湖(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胡杨茂盛,曾经栖息了百余种野生动物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第14段,一个短句,自成一段,让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 而归根结底,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生:人师: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1:从25自然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生2:我觉得还有第27段,“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14、” (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展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一位学生读第一句,一位同学读第二句)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好,她读出了愤怒的感情。(板书:愤怒)师:哪个词读出了愤怒?生:又。师:又,好。那第二句你会怎么读呢?(生读,重读了“也”)师:强调了“也”。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句子,注意重读“又”、“也”这两个词。学生齐声朗读。师: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 吗?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六、救仙湖:师:面对这不止一处,不止两处的悲剧,我们该怎么办呢?就任凭这样发展下去吗?生:不是,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去拯救。(板书:拯救)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15、生: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排比。师:排比句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情感、气势?生1:我觉得情感应该不断的递增,越来越强。师:一个分句比一个分句的速度要越来越快,读出作者内心的急切(板书:急切)。我们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学生齐读。(展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师:这就是青海湖,她一望无际、碧波连天、万鸟翔集,可如今,湖堤已向湖心推进的十几米;这就是月牙泉,她形如弯月,如翡翠般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着,可如今水深只有尺余。她们都面临着消逝的悲剧。此情此景,让我们再次朗读,把作者这种急切而又焦虑的呼吁传递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学生齐读。师:怎么救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生思考。师:这位同学,你还是第一次举手,你来说说,好吗?生1:植树造林,增强环保意识,节约用水。师:对,要更新人们的观念。生2:造成罗布泊消逝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我觉得主要是要增强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另外,造成荒漠化是缺水,就可以把其它地方的水引到那儿,而后植树种草来防沙。生3:(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