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62022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一)坍落度波动大(1)现象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坍落度波动大, 超过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具体 表现为坍落度过大或坍落度过小两种情况。(2)原因分析1 .砂含水率波动偏大。例如,一方混凝土用砂为 800kg,含水率 波动2%左右,将引起用水量波动16kg,将引起坍落度波动30mm 0mm。2 .水泥新鲜程度对外加剂适应性影响。新鲜水泥对外加剂的吸附 量比较大,造成混凝土坍落度降低,需要适当增加掺量满足工作性要 求,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有所改善,对外加 剂的吸附有所降低,此时,如果仍保持新鲜水泥生产混凝土时的外加 剂用量,易造成坍落度变大。3 .矿

2、物掺合料需水量比(流动度比)发生变化,造成混凝土坍落 度波动。4 .混凝土原材料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化。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化 造成减水率发生波动,砂石含泥量变化造成对外加剂吸附量变化造成 减水率波动。5 .混凝土搅拌系统计量误差大,不稳定。(3)应对措施1 .加强骨料含水率的检测,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配合比。2 .注意水泥存放时间变化对外加剂用量的影响,及时调整外加剂 用量。3 .加强矿物掺合料进场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减 少混凝土坍落度波动。4 .调整外加剂配方,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加强水泥与外加 剂相容性检测。注意砂石含泥量变化,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根据 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

3、施。5 .计量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有关规定,加强自检、校检,确保计量 准确。(二)坍落度经时损失过大(1)现象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经0.5h或1h后,坍落度值损失过大, 不能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2)原因分析1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差。水泥粉磨过程中,部分二水石膏失 水变成无水石膏或半水石膏造成溶解度的差异,不能有效抑制C3A的水化;水泥温度高,水化速度快。2 .环境温度高,水泥水化速度快,缓凝剂用量不足或品种选用不 当。3 .原材料质量变差。如粉煤灰需水量增加,造成坍落度损失;砂 石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变大,过多吸附外加剂。4 .搅拌系统计量误差,造成外加剂用量不足。(3)应对措施1 .调整

4、外加剂配方,改善与水泥的相容性。2 .增加缓凝剂的用量,或调换缓凝剂品种,调整混凝土配比,适 当增加矿物掺合料用量。3 .适当增加外加剂掺量,必要时在施工现场二次添加外加剂调整 坍落度。4 .定期检测计量设备,确保计量准确。(三)混凝土拌合物可泵性差、堵管(1)现象混凝土拌合物运至工地后,砂石分离,粘聚性差,部分石子表面 无浆体包裹,可泵性差,易堵管。(2)原因分析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砂率偏小,浆体量不足,坍落度偏 大。2 .部分型号的搅拌车运输过程中搅拌性能不良,经一段时间运 输,易出现两头石子偏多现象。3 .砂含石量变大,生产时调整不足。4 .石子粒径偏大,砂石级配差,空隙率大,

5、砂率小,浆体不足。5 .外加剂用量偏大,或砂含水率增加,生产时控制不当,造成混 凝土离析。6 .搅拌罐车内刷灌水未排净,或私自加水。(3)应对措施1 .调整配合比,增加砂率,提高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提高浆体用 量,增加混凝土粘聚性。2 .适当减少运输方量,卸料前中、高速旋转 30秒左右,使混凝 土拌合物均匀。3 .加强砂中含石量、含水率等指标检测,及时调整配合比。4 .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碎石不宜大于 1:3,卵石不 宜大于1:2.5。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细骨料宜采用中砂,通过0.315mm筛孔的砂的含量小于15%,以20% 左右为佳,胶凝材料用量不宜

6、低于 300kg/m3。5 .加强管理,对清洗后的搅拌车,排尽水后方可装料,装料后, 严禁随意往拌筒内加水。(四)混凝土泌水、离析(1)现象混凝土拌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各组分发生分离,骨料下沉,浆 体上浮。浇筑成型后,混凝土结构容易分层,上部出现砂浆层,底层 石子偏多出现空洞,混凝土的观感质量差,强度的离散性大。(2)形成原因1 .水泥比表面积小,C3A含量低,碱含量偏低等原因造成的与外 加剂适应性差。2 .外加剂的保水性、增稠性、引气性差,或外加剂掺量偏高。3 .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少,砂中粒径小于0.315mm的颗粒含量偏 低,一般小于15%,砂率偏低。4 .砂含水率大、含石量偏大。5 .混

7、凝土搅拌运输车内留有积水,装料前未排净或在运输过程 中,任意加水。(3)应对措施1 .改善混凝土外加剂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保水、增稠性,或适 量降低外加剂掺量。2 .减少单位用水量,或适当降低外加剂用量。3 .增大水泥用量或掺适量的I、II级粉煤灰,增大砂率,选择合 理的砂率。4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卸料前,应中、高速旋转拌筒,使混凝土 混合物均匀后卸料。5 .加强管理,对清洗后的运输车拌筒,须排尽积水后方可装料。 装料后,严禁随意往拌筒内加水。(五)对混凝土生产中质量控制经验及建议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控制拌合物状态不发生显著变化要做到:(1)把好五关、做到三不准即把好原材料检验关、配合比设计

8、关、计量关、混凝土搅拌时间 关、坍落度及强度关;没把握的原材料不准使用,计量不准难以控制 质量的设备不准生产,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准出厂。(2)做好事前预防与控制对原材料和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检验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及时掌握混凝土的质量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预防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使混凝土的质量处于稳定状态(3)善于总结对检验资料的分析整理,掌握混凝土的质量情况和变化规律, 为 改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保证混凝土质量。总结已有经验教训,气候 温度、工程部位、施工工艺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为预防、处理质 量事故积累经验。(4)完善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操作、试验、质检等相关人员的技 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保证混凝土质量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