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6014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洋上生死夜说课稿我说的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理念、说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1) 本文篇幅较长,但是脉络清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完美的结构里,演绎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遇到危险化险为夷感到欣慰),极富艺术感染力。(2)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并揭示人物品质。当感觉到所处位置要发生海啸时,皮埃尔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是“立即离开这儿”,还是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当责任心让他选择留下打灯语时,它为客轮开始没有看清灯语而急得发疯;为

2、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当客轮转航后,他心情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得知没有船只和人员伤亡时倍感欣慰。这些作者都作了细腻的描写,从而突出并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品质2. 重、难点:理解皮埃尔的心理活动,体会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危险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3. 根据课文内容和重、难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体会船长皮埃尔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二、 说教法: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整体感知,撰写批注学习课文,交流感悟拓展想象,延伸情境探讨生命,拓展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这一教学法,很大程度的激发

3、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生想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提出,这与教师提出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悟交流,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理解皮埃尔舍己救人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感悟叙述出来,用有声有色的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4、。”我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三、 说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议”交流自己的感悟。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四、 说设计理念:1、熟读: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

5、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古人告诉我们: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虚心涵咏,反复吟诵。也就是说,课文“范型”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外部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张田若先生曾经说:“我认为一课书教完之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2、精思: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3、感悟: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

6、悟自得,“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五、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分成以下几个板块:“整体感知,撰写批注学习课文,交流感悟探讨生命,拓展延伸”,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读、议、说、悟中感受英雄,内化情感。板块一、整体感知,撰写批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写上批注,既对学生进行了自学方法的指导,同时又体现了

7、自主式的学习。板块二、学习课文,交流感悟: 紧扣生死主线,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感悟,并通过读一读、谈一谈,说出自己的感悟,结合学生的发言,着重进行几处课文的朗读和感悟。这一环节以“情”贯穿,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感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并内化情感。板块三、探讨生命,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站在获救乘客的位置来给皮埃尔写信和皮埃尔在妻子的墓前会说些什么,使学生对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得到升华。这一环节,以学生对英雄和对生命的感悟为契机,既是读写的结合点,又可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教学思路:1、以辨析文中三次“抉择”的不同为

8、突破口,前后延伸,展开学习。2、让学生熟读精思,着重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重点语句的品味领悟,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了解故事梗概;用一个词来概括看完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人本身是渺小的,然而皮埃尔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做出的抉择,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将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二)、整体感悟体会总问题:当妻子发生危险后,皮埃尔面临几次抉择,每一次他选择了什么?1、在第一次抉择中,让学生抓住皮埃尔的内心活动从“立即离开这儿”到“不,我不能走”的变化,体会皮埃尔最后选择了留下的艰难。2、在第二次抉择中,让学生找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写

9、出批注,仔细辨析两个“抽搐”的不同意思,来体会皮埃尔选择了坚持所承受的痛苦。3、在第三次抉择中,皮埃尔选择了放弃,从放弃求救到放弃生命再到面临死亡,这份平静的心情是需要学生去体会感悟并想象的。4、在爱与责任之间,皮埃尔选择了什么?他的这种舍己为人感动了你我,在音乐中让学生将自己想对皮埃尔说的话写成一首小诗或写一段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然后再进行朗读,以此加深学生对皮埃尔精神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三)、课外拓展升华 1、写一封获救乘客事后给皮埃尔的信。2、写出事后皮埃尔在妻子的墓前说的话。采用这两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在危险面前、在责任与爱之间该如何进行

10、抉择。六、 浅谈信息技术与本课的整合。语文教材语言丰富,精神充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然而,抽象的语言内容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体验,语言的情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立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引导学生缘语悟意,越过教材文字这道桥梁的最好的方法便是体验。而信息技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又为语文打开体验的窗口,从而为体验教学拓开更为宽广的道路。1、创设移情氛围,进行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或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即

11、:进行成功的移情性理解,需要动人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能为此创设良好的移情氛围,从而使体验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用音乐创设氛围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可谓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引导体验的好方法。2、虚拟实践情境,进行行动体验。怀特有句话说得好:“教育的问题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所以课堂上,应力求让学生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站在皮埃尔、克勒松和获救乘客的位置上来感受和理解。七、 板书设计: 印度洋上生死夜 印度洋上生死夜责任 爱 责任 爱留下 坚持 放弃 抉择 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独特的个体感悟,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