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593684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

2、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可出示一副色彩鲜艳的正方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喜欢,踩不动。”老师可把正方形换成椭圆形,你喜欢吗?学生答,不喜欢,因为骑上它在路上会很颠。老师再把椭圆形换成圆形,学生这时才满意。另外,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

3、学中,让学生做几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概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

4、程如下:先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系呢?让学生脑海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然后,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大了?(25)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多少岁呢?(30)30岁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然后,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3)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

5、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此处可多举几个例子)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

6、”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 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在例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

7、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 。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

8、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

9、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

10、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教学前可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银

11、行,亲自存(取)一次钱,并调查相关的存款知识。上课时,设计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通过计算,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存款的时间不同,利率不同,所得利息也不同,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存款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存款方式和时间。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要砌一个长方体的围墙,需要多少块砖,砌完之后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学习了圆圆锥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身边一些常见圆形物体的直径,从而计算他们的面积,还可以计算沙堆等物体的体积。2、联系生活实际,寓数学学习于生活中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

12、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数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数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