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580893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 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 学上的反映。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范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

2、中的意义;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 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6、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代表+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弗洛伊德、荣 格、阿德勒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人的意识,认为研究人的行为。行为就是有机 体用以适应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反应取决 于具体的刺激强度“S-R”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自我实现论:两大类,七个层次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人的行

3、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时襟断面研充r曲洵性研充-飙问M兜-1-回顾性研充-观察法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识过程感觉、和觉、记忆、思推、注意等)心理过程情度过程f驻布帝培与情肢活动I心理一意志过程(再定目标并无股困谁,实现目捋的过程人格侦向性(.篱蚤.动机一犯剪 信色 观色等).人恪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 部联系

4、。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4、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5、记忆依据信息在人脑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几秒以内视:1秒听:45秒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为72组块长时记忆1min6、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别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5、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 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 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 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 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夕卜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 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 舞足蹈,

6、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 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 表现。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10、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 7自

7、我实现的需要。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 (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第三章心理应激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韭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8、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 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生应对方式三心理反应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事认知评价-生理反应件f 个性特性 其他因素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 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

9、: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 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第四章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概念:广义的: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 功能性障碍。狭义的: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2、心身疾病的特点: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患者以明确的躯体不适求诊,经临床诊断有躯体性病变。疾病的发 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详细了解病史,兼顾心理、社会、躯体三方面因素,并明确其时间关系。生物或躯 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某种人格特

10、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比 如A型人格、C型人格等。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心神综合治疗效果较好。3、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有时间问题。有明确的躯体症状,存在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理学 变化。排除躯体疾病、神经症或精神病。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心理发展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过程。2、心理健康的概念:广泛的: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 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人格完善。3、03岁是大脑

11、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期。4、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以后孩子会出现“第一反抗期”(独立愿望,开始自行其事)。儿童期 指612岁的时期。青少年期指12 - 18岁的时期。5、心理问题: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狭义:现实的心理社会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冲 缺损状态,还 6、一般心理F突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暂时失衡状态。广义:各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失衡和社会功能: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区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刺激因素直接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由较强烈的、严重的或对个体 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情

12、绪反应 强度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与刺激因素密切相关,有 现实意义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引起的情绪反应强烈,念一平 息,痛苦体验较深刻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求助者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未超过2个月情绪体验超过2个月,单位超 过半年,不易自行化解意志行为和社会功 能不良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基本维 持正常、社会交往,但效率下降,没有对社会功 能造成影响反应较强烈。多数情况下,会 短暂失去理智控制,难以解 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 有一定程度影响泛化程度情绪反应的内容对象没有泛化情绪反应的内容对象稍泛化7、心理障碍的概念: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现象。没有原因引发

13、 的心理障碍,即不是脑和躯体疾病引发的,也不是遭受严重心理社会应激引发的心理障碍,即所谓的内源性或原发 性的心理障碍称之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8、心理障碍的判断: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9、判断心理活动异常与否的“三原则”:个人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否保持统一、心理活动的 内在过程是否一致、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的稳定性。10、心理障碍的表现:(1)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及记忆障碍;智力障碍;(2)情感障碍;(3)意识行为障碍。P747911、精神分裂症: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识行为障碍临床分型:单纯型(起病于少年期,起病缓慢,逐渐进展,懒)、青春型(青

14、春期,较急,较快,思维破裂,乱)、 紧张型(青壮年,较急,僵)、偏执型(妄想型,青壮年,中年,缓慢,敏感多疑,凝)12、抑郁发作(抑郁障碍、内源性抑郁):心情低落,至少持续2周以上,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下降(3低)(生物节律紊乱)心理症状群自信心丧失,过度自责或不当负罪感,反复出现的自杀想法或行为,精神 病性症状、认知症状,自知力受损等。(常有明显躯体症状,自杀倾向)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及晨重夜轻等。治疗:抗抑郁药治疗(为主),电休克,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13、双向心境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三高)抑

15、郁症的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抑制(三低)14、焦虑症: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过度警觉、紧张不安、担忧恐 惧等精神性焦虑和肌肉紧张、 心悸胸闷、潮热多汗、尿频等 躯体症状病程:六个月以上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强烈 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 感,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一般历时520min。可频繁发 作。15、强迫症: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强迫观念(最为常见)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强迫性对立思维等强迫意向感到有一种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强迫行为患者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米取的顺应性或重复性动作反应。第六章:心理评估1. 心理评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患者心理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涵盖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验两 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