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576359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 案,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障我区工业的绿色发展,着 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稳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关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结合主要大宗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一、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现状(一)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14个设区市334家主要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企业中, 固废种类以冶炼渣、赤泥、尾矿、石材加工废料、粉煤灰、 工业副产石膏为主,历年总堆存量约为2亿吨。初步统计2018 年产生量分别约为135

2、0万吨、1200万吨、1100万吨、175 万吨、600万吨、250万吨,占全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75%以上。其中柳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玉林市以冶炼 废渣为主,百色市以赤泥和尾矿为主,河池市以冶炼废渣和 尾矿为主。(二)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据调查,2018年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4675 万吨,综合利用量约2620万吨,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约为56%;冶炼渣、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大于90%。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北部湾经济 区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 兴规划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期,钢铁、有色、石化等资

3、源 型产业仍有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钢铁、有色生产产能稳步 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稳步增长,将会对 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挑战,加快实施工业固体综合利 用和处置工程,对于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 策,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 技术层次不高,综合利用效益低。主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存在许多技术瓶颈,缺 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 固体废物产生地域与利用地域区间跨度大,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项目投入大、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地区之间发展 不均衡,产业链联系不紧密,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向广度推 进。2. 利用

4、途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一是工业固废虽然品种多,但利用途径单一,主要用作 水泥、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材料;二是工业固废 虽然组分多样,但产业链条不完整,大部分以提炼主要金属 为首要目标,有价组分回收不充分;三是工业固废从产生收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融资到管理运营等服务体系 不健全,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纵深发展。3. 要素配置不优,产业模式创新不足。一是创新资源聚焦不够。工业固废产生企业、综合利用 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产学研机构联系不紧密,各类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分散,导致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 进展缓慢,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及评估方法不完善,对固 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支

5、撑能力不足。二是产业模式创新不足。固废产生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 之间产业协同能力差,缺乏深度开发固废利用价值的合作意 愿和动力,仅仅出于社会和环保责任的需要简单将固废推向 市场,商业模式单一;固废产生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在地理空 间上呈离散型分布,产业链条整合不足,专业性或综合性循 环利用园区或基地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三是政策支撑能力不足。缺少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的强制性要求和针对性奖惩措施,企业缺乏利用大宗工 业固体废物的压力与动力;现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 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新产品尚未列入税收优惠目录,尚 未建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

6、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 求,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工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核心,以建设重点工程和试点示范 为支撑,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大宗工业固体废物 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案,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由“低效、 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带动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可持 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 保护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 使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持 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源头减量

7、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优化设计、科学 管理,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通过提高品质、扩大品 种和拓展应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增加大宗 固体废物利用量,最终实现大宗固体废物增量和存量总和的 负增长。坚持创新驱动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创新驱动,鼓励技术 创新与模式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技术 集成、产业示范推广。完善政策,研究制定有效推动推动资 源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坚持规模发展和重点企业扶持相结合。鼓励大掺量、规 模化利用,扶持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方式,通 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力争做到“吃干榨尽”。坚持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相结合。重点突破产生

8、大宗固 体废物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从技术、标准、政策和管理等多 个方面,因地制宜,研究和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 发展。(三)总体目标以冶炼渣、赤泥、尾矿、石材加工废料、粉煤灰、工业 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分类施 策和政策资金引导,打造工业固废高效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 建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性服务平台,探索 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及项目, 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到2021年,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比2018年提 高5个百分点;培育5个以上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园区)和 20家以上骨干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突破10

9、00亿元;在大 宗固废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利用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三、主要任务(一)冶炼渣目前,主要的冶炼渣包括钢渣水渣、有色金属渣(铜渣、 锌渣、铅渣、锡渣、镍渣)、锰渣(电解锰渣)、少量电石渣 等,主要分布在柳州、贵港、河池、防城港、北海、玉林、 桂林等市。2018年,冶炼渣产生量约1350万吨,综合利用 量约为1225万吨,综合利用率91%。预计2021年产生量约 1850万吨。目前,冶炼渣的主要处理工艺有水泥生产工艺、 矿渣微粉生产工艺、全自动砌块成型工艺及其他新型墙体材 料生产工艺等。1. 目标任务积极推动高炉渣、钢渣及尾渣深度研究、分

10、级利用、优 质优用和规模化利用。推动有色冶金渣提取有用组分整体利 用、含重金属冶金渣无害化处理及深度综合利用;推广技术先 进、能耗低、耗渣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全面实现钢渣 零排放和有色冶金渣清洁化利用O强化龙头企业支撑,拓 宽综合利用方向,重点研发和应用3-5项先进关键共性技术, 培育5家以上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完善以冶炼渣综合利用为 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3个以上综合利用园区基地或 园区。到2021年,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2%。(责任落实 单位:柳州、贵港、河池、防城港、北海、玉林、桂林等市 工信局,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园区 处)2. 技术应用及推广在钢铁行业中,重

11、点研发和应用精炼钢渣、矿热炉渣生 产活化超细微粉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钢渣自解及稳定化技 术、钢渣微粉和钢铁渣复合微粉应用技术,推进钢铁渣在路 基材料及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在湿法冶炼锰企业中,应用和推广锰尾渣永磁综合分选 及利用技术;电解锰渣制备水泥缓凝剂、水泥混凝土掺合料、 蒸压砖、路基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中,重点研发和应用冶炼渣重金属离子 固化等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应用和推广冶炼渣 多元素回收与无害化利用技术,实现有色冶炼渣清洁高值综 合利用。3. 重点工程建设以高炉水渣、精炼钢渣、矿热炉渣无害化治理和综合利 用为重点,推进钢渣综合利用企业与冶炼企业深度合作,在 柳州

12、、贵港、防城港、北海等市的钢铁生产企业重点配套建 设矿渣微粉生产、含铁金属颗粒回收、路基材料和建筑掺材 生产项目,重点培育北海、防城港2个以钢铁废渣无害化治 理和综合利用为主的综合利用园区或基地,实现新增综合利 用能力650万吨,新建钢铁生产线需配套建设相应的综合利 用项目,实现钢渣“零排放”及存量总和负增长。以有色金属冶炼渣多金属回收和无害化治理为重点,发 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在河池、防城港、崇左等市重点 建设以铅锌锑铜火法和湿法冶炼渣为原料,综合回收锌铅铜 铁银铟等有价金属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河池有色金属大 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在玉林市以含镍废渣为原料重点建设 塑性混凝土、砌块等新型

13、建材项目;以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 区为着力点,重点打造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锌等 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稳定的废物利用和资源再生能力,支 持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 业集聚基地。实现新增年处理有色金属冶炼渣能力350万吨, 其中综合利用能力150万吨,实现有色冶炼渣清洁化利用。充分挖掘冶炼渣产生量与存量综合利用能力差额,持续 推进存量综合利用能力挖潜改造,进一步加强冶炼渣产生企 业与综合利用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 头消纳中小企业冶炼渣,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协同处 理能力。(二)赤泥赤泥是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主要集中产生在百 色市。2018年

14、赤泥产生量约1200万吨,综合利用量约110 万吨,综合利用率9%,预计2021年产生量约1500万吨。 目前,赤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主要有赤泥磁选铁技术,离子 交换树脂提镓技术;缺乏大规模综合利用技术,仅有少部分 赤泥用作建材生产辅料。受资源品位低、利用成本高、经济 效益差、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目前赤泥主要采用堆存 覆土的处置方式。1. 目标任务鼓励企业从源头消减赤泥的产生量,综合提取多种有价 金属组分。以低成本规模化消纳赤泥为重点,推进产、学、 研联合攻关,开展赤泥预处理深度综合利用共性技术研发, 应用和推广2-3项先进适用技术,培育2-3家赤泥深度综合 利用骨干企业。形成多途径、高附加

15、值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格 局。到2021年,赤泥综合利用量达到215万吨/年,综合利 用率达到14%。(责任落实单位:百色、防城港等市工信局, 督查指导处室:节能处、原材料处、科技处)2. 技术应用及推广重点研究和应用赤泥低成本脱碱技术、还原提铁技术、 综合提取多种有价组分技术,零排放清洁生产氧化铝技术; 重点应用和推广高铁赤泥及赤泥铁精矿选铁技术,赤泥生产 水泥、路基固结材料、工业窑炉用耐火保温材料等一批先进 技术。3. 重点工程建设以赤泥深度磁选、综合回收多种有价金属组分、生产建 筑材料为重点,新建氧化铝生产线需配套建设赤泥深度磁选 项目。在百色市重点建设赤泥深度磁选项目,综合回收镓、 钪、钛

16、等有价金属项目,碳热还原生产合金材料项目,水泥 生产线协同处置赤泥项目,新增100万吨/年赤泥综合利用能 力。(三)尾矿尾矿类型主要是锰、铅、锌、锡、锑、铝土尾矿,分布 在河池、百色等市。2018年,尾矿产生量约1100万吨,综 合利用量约为340万吨,综合利用率31%。考虑到采矿新技 术的应用和相关产能增长,预计2021年尾矿产生量保持在 1100万吨左右,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采空区回填和尾矿制砖 等方式。由于尾矿含有多种残余的有色金属、硫化矿物、氧 化矿物和硅酸盐类矿物,综合利用难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主要以堆存形式处理。1. 目标任务以尾矿有价金属组分高效提取、建材生产、尾矿充填、 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发和应用2-3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 设3个以上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培育2家以上骨干企业。到 2021年,新增8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能力,尾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