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57583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劝学优秀教案(DOC 17页)(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次教育实习,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们即将步入教学生涯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币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教育实习,荀子劝学优秀教案导语: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

2、力。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

3、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1.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鉴赏本文的语言。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

4、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

5、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

6、、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四、总结、扩展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

7、思想的体现。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

8、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五、布置作业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板书设计: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中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心(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论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 假舟揖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以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

9、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

10、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

11、”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ru通煣 有yu通又 知zh是“智”的古字 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砺 l 参 cn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

12、、“者”、“而”的用法:于(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

13、: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

14、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

15、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