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357310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20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山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1古诗词三首学科语文班级四(2)课时1设计者李代金一、教材内容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臂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突兀、森郁。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3小节。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4、 结合本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

2、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2、结合本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电子课本及同步资源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指名说)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二、研读课文48小节1、自由读第四小节,边读边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又有哪些感受?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如下要点,板书:(1)山突兀森郁。理解词意:突兀:山峰高高耸

3、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2)洞口很宽。(3)外洞:大。(4)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2、 出示第四节最后一句话:“这是外洞。”有什么作用?“这是外洞”在这一小节的最后,是这一小节的总结。也告诉我们这一小节的前面几句话介绍的全是外洞的特点。指名说、看着板书再连起来说。说明:跟学习第二、三小节时的要求不同,方法不同。这里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把有关外洞的描述,先加以分析,然后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换句话说,这里侧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2、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图片

4、,指导学生理解“孔隙”)3、这孔隙有什么特点?(1)请同学默读第五小节,边读边想。(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看图,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3)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媒体出示划线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看图读句: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板书:矮)(4)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媒体出示划线句子:“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看图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5、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指着板书理解)说明: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读文、找句、看图帮助学生概括出孔隙的特点,仍然侧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4、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的意思是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可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出示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1)联系第四小节和第七节,自由讨论。(2)交流:“虽说可”表示句子意思转折。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作出判断。外洞能聚集1000人

6、或800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说明: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借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辨证思维的方式去分析问题。5、 第五小节作者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6、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1)默读第六小节思考。(2)学习学“孔隙”这一部分的方法,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3)教师提问: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出示句子: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

7、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出示图片,读句子,同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得出结论: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可见作者用词严谨。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须研读原文,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的出结论,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7、这也是双龙洞名的来历,再点题。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8、课文中写:“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

8、40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句子泛红)(1)看图,简介石钟乳:钟乳石,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简介石笋:溶洞底面自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淀积物。和石钟乳的区别是,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2)看图片,交流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3)读好句子。9、齐读第六小节。说明:教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张开创造性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一味引导学生片面追求新异,要做到在发散中选优,在差异中求佳。10、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小节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三、通读全文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六、板书设计3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在画中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