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571740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属性:伤寒一证, 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神明变化, 可谓既详且尽矣. 其治杂证也, 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 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 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 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 融会贯通, 然后再玩味全书, 则易读易解, 有会心之乐, 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 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 昭如日月, 不致尘封 , 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属性:1.六经为病尽伤寒, 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 因从类化故多端

2、. 明诸水火相胜义, 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 不外阴阳表里间. 【注】六经, 谓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也. 为病尽伤寒,谓六经为病, 尽伤寒之变化也. 气同, 为天之六气, 感人为病同也.病异, 谓人受六气生病异也. 岂期然, 谓不能预先期其必然之寒热也. 推其形藏原非一, 谓推原其人形之厚薄, 藏之虚实非一也. 因从类化故多端, 谓人感受邪气虽一, 因其形藏不同, 或从寒化, 或从热化, 或从虚化, 或从实化, 故多端不齐也. 明诸水火相胜义, 谓水胜则火灭, 火胜则水干也. 化寒变热理何难, 谓邪至其经, 或从阴化为寒, 或从阳变为热, 即水火相胜从化之理

3、, 何难明也. 漫言变化千般状二句, 谓伤寒变化千般, 总不外乎阴阳表里间也.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属性:2.中风伤卫脉浮缓, 头项强痛恶寒风, 病即发热汗自出, 鼻鸣干呕桂枝功. 【注】中风, 病名也. 伤卫, 谓风伤卫也. 脉浮缓, 谓中风脉也. 头痛项强, 恶寒恶风, 发热汗自出, 鼻鸣干呕, 谓中风证也. 桂枝功,谓桂枝汤功能治中风虚邪也. 详太阳上篇.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属性:3.伤寒伤营脉浮紧, 头疼身痛恶寒风, 无汗而喘巳未热, 呕逆麻黄汤发灵.【注】伤寒, 病名也. 伤营, 谓寒伤营也. 脉浮紧, 谓伤寒脉也. 头疼身痛, 恶寒恶风, 无汗而喘, 或巳发热, 或未发热, 呕逆, 谓伤

4、寒证也. 麻黄汤发, 谓伤寒实邪, 当与麻黄汤发汗最灵也. 详太阳中篇.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属性:4.中风浮紧遍身痛, 头疼发热恶寒风, 干呕无汗兼烦躁; 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 头疼发热恶寒风, 烦躁而无少阴证, 营卫同病大青龙. 【注】中风谓风伤卫之病也. 头疼发热, 恶风恶寒, 干呕, 中风之证也.浮紧, 寒伤营之脉也. 身疼痛, 寒伤营之证也. 今以中风之病而得伤寒之脉与证, 更兼不汗出之表实内热之烦躁也. 伤寒, 谓寒伤营之病也. 身重不痛, 乍有轻时, 风伤卫之证也. 浮缓, 风伤卫之脉也.呕逆无汗而喘, 头疼发热, 恶寒恶风, 寒伤营之证也. 是以伤寒之病而得中风之脉与

5、证, 更兼太阳无汗内热之烦躁也. 而无少阴证, 谓无身重但欲寐之证也. 营卫同病, 谓风寒中伤营卫同病也. 二证皆无汗实邪, 故均以大青龙汤发之. 详太阳下篇.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属性:5.伤寒酒病桂勿与, 呕吐不巳血脓鲜, 尺迟服麻致漏汗, 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 厥惕悸眩热仍然, 身?振振欲擗地, 桂加附子真武痊. 【注】伤寒, 谓伤寒无汗之实邪也. 酒病, 谓病酒状似中风也. 桂勿与,谓皆勿与桂枝汤也. 误与伤寒, 则表气愈固, 里气更逆, 呕吐不巳也. 误与酒病, 则湿热内酿, 伤营吐血脓也. 此皆误用桂枝汤之变证,当随其变证治之可也. 尺迟, 谓伤寒尺中脉迟也. 服麻, 谓

6、服麻黄汤发汗, 遂致汗出不止, 名曰漏汗也. 肢急, 四肢拘急也. 小便难,谓小便少而难也. 伤寒脉证, 当用麻黄汤发汗, 若尺中脉迟, 是营气不足, 不可发汗, 若误发之, 则致漏汗恶风, 四肢拘急, 小便难等变证也. 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救逆可也. 微弱, 谓大青龙证脉微弱也. 汗风,谓大青龙证自汗恶风也. 大青龙证脉不浮紧, 若浮缓而微弱反汗出,是大青龙脉证未具也. 误以大青龙发之, 致其人厥冷筋惕, 心悸头眩, 热仍不退, 身肉? 动也. 振振欲擗地, 谓耸动不已, 不能兴起欲堕于地也. 此皆误与大青龙汤发汗之变证, 当以真武汤救逆可也.详太阳篇.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属性:6.伤寒一日太

7、阳病, 欲吐烦躁数急传, 阳明少阳证不见, 脉静身和为不传.【注】伤寒一日太阳受病, 二日阳明受病, 三日少阳受病, 此其传经之常也. 若初病颇欲吐, 烦躁脉数急者, 谓邪盛传经而不解也. 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 脉静身无所苦者, 谓邪衰不传, 欲自愈矣. 阳明表病脉证属性:7.葛根浮长表阳明, 缘缘面赤额头疼, 发热恶寒而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宁. 【注】太阳未罢, 又传阳明, 太阳表邪怫郁, 阳明肌热, 为阳明经表病也. 葛根表阳明, 谓葛根汤主治阳明表病也. 浮长, 谓阳明之表脉也. 缘缘面赤连额头疼, 发热恶寒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得宁, 皆谓阳明经之表证也. 用葛根汤解两经之邪也. 详

8、阳明篇. 阳明热病脉证属性:8.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注】太阳已罢, 而传阳明不传少阳, 亦未入腑, 其热渐深, 表里俱热,为阳明经热病也. 白虎热阳明, 谓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病也. 脉长洪,谓阳明之热脉也. 烦躁口渴, 引饮汗出身热, 不恶寒反恶热, 皆谓阳明经热病之证也. 用白虎汤解阳明表里俱热也. 阳明未罢, 又传少阳, 亦阳明热病也. 合柴, 谓白虎合小柴胡汤, 治阳明经热证, 兼见少阳经弦脉, 寒热往来, 口苦耳聋, 目眩而呕, 胸胁痛之病也.阳明府病脉证属性:9.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9、【注】脉大腑阳明, 谓热邪入腑, 阳明当脉大也. 曰胃实, 曰大便难,曰脾约, 谓腑病受邪之不同也. 脾约者, 太阳阳明也. 胃实者, 正阳阳明也. 大便难者, 少阳阳明也. 皆为可之下证, 不无轻重之别. 然必蒸蒸潮热, 身肢濈濈然汗出, 或满或痛, 始可议其微、 甚, 以三承气汤、麻仁丸下之可也. 详阳明篇. 阳明慎汗慎下属性:10. 阳明表证反有汗, 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 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 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注】阳明表证应无汗, 反有汗, 是从风邪传来

10、, 仍从表治, 宜用桂枝加葛根汤. 阳明热证应有汗, 反无汗, 是或吐, 或汗, 或下亡其津液,若无燥渴, 则从表治, 若有燥渴, 仍从热治, 宜用白虎汤. 胃实自汗潮热, 原应下之, 若有恶寒浮缓之表, 宜先解表, 表解已, 乃可攻之. 欲知大便硬定未定, 当稍与小承气汤, 转失气者, 己成定硬,当与大承气汤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 未成定硬, 攻之必溏, 勿更与也.若脉微涩者, 亦不可下, 下之则冤死也. 舌滑, 尿白, 里热微也, 虽小便数、 大便硬, 其热远在广肠, 亦不可下, 用蜜煎猪胆导法自可安也.凡小便数多, 知大便必硬, 虽大便硬而无或满、 或痛之苦, 当审其小便日几行, 日减数

11、少, 是津液还于胃中, 慎不可攻, 不久必自大便出也. 详阳明篇. 少阳脉证属性:11.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注】脉弦, 谓少阳病脉也. 往来寒热胸胁满, 目眩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 少阳经主证也. 或渴, 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 尿不利, 舌胎滑白者, 皆少阳或有之证也. 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随证加减治之可也. 详少阳篇.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属性:12.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

12、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注】少阳经主证, 宜小柴胡汤主治也. 其或有之证, 务要临证斟酌加减可也. 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 人参, 加栝蒌实. 若渴者, 以半夏易栝蒌根. 若腹中痛, 去黄芩加白芍.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去黄芩. 若胁下痞硬, 加牡蛎去大枣.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去人参加桂枝微汗之. 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加干姜, 五味子. 义详少阳篇小柴胡汤下. 少阳禁汗吐禁下属性:13. 少阳三禁要详明, 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注】三禁, 谓少阳禁吐、 禁汗、禁下也. 若误发汗, 则生谵语,

13、若误吐下, 则心悸而惊. 少阳经, 即有心下硬, 不可下, 下之甚, 则下痢不止. 即有胸中满, 不可吐, 吐之甚, 则水浆不入, 变成危候, 命难生也. 详少阳篇.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属性:14.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注】上言其禁, 恐失宜也; 此言其可, 贵变通也. 胸满烦热, 太阳少阳轻邪也, 宜栀子豉汤涌之. 胸满痞硬, 气上冲喉不得息者, 太阳,少阳重邪也, 宜瓜蒂散吐之. 发热恶寒, 四肢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太阳, 少阳表证也, 宜柴胡桂枝汤, 微汗两解之.

14、 郁郁微烦, 呕不止,心下痛硬, 少阳, 阳明表里证也, 宜大柴胡汤缓攻两解之. 误下不致变逆,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解则必蒸蒸振汗出而解,以下后虚故也. 详太阳、少阳篇. 三阳合病并病属性:15.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 谵惊不食痢多凶. 【注】一经未罢, 又传一

15、经, 二经, 三经同病, 而不归并一经者, 谓之合病. 二经, 三经同病, 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 谓之并病. 二阳,谓太阳, 阳明也. 太阳则有头痛, 发热, 恶寒, 无汗, 阳明则有肌热,恶热, 心烦, 不眠之证, 相合同病也. 满喘, 谓二阳合病当下痢不下痢, 更加胸满而喘, 宜麻黄汤发之. 自痢, 谓二阳合病当有之证,宜葛根汤也. 呕半, 谓二阳合病, 不下痢但加呕者, 宜葛根汤加半夏也.同, 谓二证同用葛根一方也. 太少, 谓太阳, 少阳合病也. 太阳则有头痛发热, 恶寒无汗; 少阳则有寒热往来, 口苦耳聋, 目眩胸胁痛之证, 相合同病也. 痢芩, 谓太阳, 少阳合病当自下痢, 宜与黄

16、芩汤也. 呕加半, 谓太阳, 少阳合病不自痢, 但加呕者, 宜黄芩汤加半夏也. 若不呕痢而见太阳, 少阳之证, 非合病也; 宜用柴胡桂枝汤两解之. 明少, 谓阳明, 少阳两经之证同见下痢合病也. 弦负, 弦为少阳木脉, 木胜则土负, 负则死也. 顺长生, 长为阳明土脉, 土盛则本不能灾为顺, 顺则生也. 滑数, 谓阳明, 少阳合病, 下痢粘秽者, 脉必滑数, 是宿食也, 宜大承气汤; 呕酸苦者, 宜大柴胡汤. 三阳, 谓太阳、 阳明, 少阳合病也. 腹膨膨, 谓腹胀满也. 口燥, 谓口中干燥也.身重, 谓身重难转侧也. 谵语, 谓妄乱言也. 欲眠, 谓喜睡也.合目汗蒸蒸, 谓合目出热汗也. 遗尿, 谓失尿不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