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570433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摘要: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理念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足运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体验教学。本文结合一年多乡土教学和情境教学实践,就“全面体验”和“局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学会生活。核心词: 乡土教学体验学习 生成性教学一、课题背景1、 理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觉得“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即学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成果”。这里所说的环境,在我看来,不仅指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学生讲授对学生的影响,也应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后者因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

2、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历史素材,协助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措施,是提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一条新路子。在我们萧山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就曾经孕育了跨湖桥文化,滋养了像贺知章、葛云飞、汤寿潜、李成虎这样的英雄人物,运用好这些素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大大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她们积极积极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2、 现实背景(1) 新课改推动教学生活化新课程履行以来,随着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师角色逐渐从“经验型”走向“探究型”,但对学生而言,因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习的自主性尚有一定欠缺。历史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鉴古知今、以史为镜,把乡土历史搬入课堂

3、,实行“本土化教学”(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同步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当历史融入生活,历史就变得“可望而可及”;当历史融入生活,学习就变得生动和亲切。(2) 新公民教育促使教学深刻化“新公民教育”(或称公民意识教育)是“十七大”以来在学校教育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其主线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与老式教育相比,新公民教育将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它的立足点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它的情境是学生正在遭遇的困惑,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遇到的困难与冲突。(王雄当下中国

4、如何推动新公民教育)那么,如何将 “死境”变为“活境”呢?其核心在于“解喻”,即要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历史。(李大钊史学要论)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目前的国外形势、重大事件,也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甚至于学生的思想结识也可作为情境创设。通过新公民教育,历史不再是无用的教条,历史变得“与时俱化”,它教会学生结识世界、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二、概念界定与实行原则1、概念界定何为“体验”?“体”即个体,强调的是不同窗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旨趣,故体验学习不应追求“大一统”,而应强调个性化;“验”即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故体验教学具有亲历性,注重的是对直接经验的

5、摸索与发掘。个性化与亲历性是体验教学的两大特点,但它却与课堂教学相矛盾。在班级授课制下,大班化教学掩盖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特性,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乡土历史教学却可以在一定限度上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萧山各地的风土历史、人文景观在尽收眼底,这样的旅途不为时间连累,轻松快乐而富有实效。 、基本原则与规定乡土历史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资源就如人体的营养与血肉,但却不能取代构成人体的躯干课程原则和教材,在运用过程中,笔者觉得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适”,即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而不是为标新立异而走偏道;二是“量”,乡土历史是理解教材内容的有力武器,其作用和多媒体

6、同样,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却无法替代教材,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也许每节课都用乡土历史资源,一切应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准绳;三是“论”,乡土历史资料的观点仍应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思想,如教材无明显错误,应与之提法一致,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创新。坚持此三原则,对于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方略分析由于受课堂条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体验更多的体目前多媒体课件。笔者执教人民版必修教材一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竭力将乡土历史渗入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现将自己的体会和人们探讨。 由于资料的缺少,笔者根据所得乡土历史资料

7、的充足性和完备性将对乡土历史的体验措施分为两类: 1、全面体验(1)实设情境所谓实设情境,指的是未经教师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文字史料或影视资料),此类资料在运用过程中,在一定限度上可避免学生僵化解读教材、受教材内容束缚的影响,提高了探究分析的力度,但在另一方面,它又受材料内容的局限,而致于无法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点,故在应用过程在还应补充其她教学资料。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项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摸索时,笔者选用了乡土史料萧山百年百事和萧山百年大事记(如图1、图2),使学生理解萧山的三大改造(如全县第一种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邱(图1) (图)关兴农业生产合伙社”)、萧山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8、、改革开放(如浦阳公社王家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萧山的都市改革市心桥头话变迁)、市场经济体制在萧山的确立(如80年代萧山的“龙柏烧狗肉”)。乡土史料的运用,使学生感受了新中国确立以来萧山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情感上理解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萧山人民为萧山的建设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固然,正如前所述,由于乡土史料无法覆盖所有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补充。如在此专项中,我又添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筹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全国的政治形势下看萧山的历史演变,这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线索。(3) 虚

9、设情境(或称虚拟情境)实设情境以第一手资料来感动学生,但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找到与教材内容吻合且能覆盖教材全篇的乡土资料却并不容易,在此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虚拟情境。在此大体可分如下两种:博物馆、纪念馆情境 即把整节教材设计为一种博物馆场景,每一种场景以“展厅”形式演示,同步附以图文资料,规定学生解读。 (图3) (图4) 如上图所示,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项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时,我设立了一种虚拟场景位于杭州鸡笼山西北,龙井路南天竺的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1995)。学生在学习本学时,必须要通过的展厅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背景”、“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 (1911)”、“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

10、民国的建立”、“帝制的终结袁世凯上台”、“青史凭谁判是非历史意义”,每个展厅均有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乡土历史材料(如展厅一(图)的图片章太炎及章太炎纪念馆,展厅二(图4)的图片杭州“共和万岁”牌匾(1911.116))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转向百年前的浙江,感受辛亥革命在杭州的风风雨雨。环绕这些图片,教师可依次设计某些问题协助学生完毕知识建构,如展厅一(图3:章太炎乃何许人也?(浙江余杭人)以上材料反映了章太炎如何的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章太炎为什么要倡导革命?(即规定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展厅二(图):十八星旗的含义及性质是什么?(十八个省万众一心,共赴革命;湖北军政府军

11、旗)黎元洪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阐明什么问题?(湖北军政府的性质是集立宪派、旧官僚、革命派于一体的联合政权,反映革命的不彻底性,存在着失败的危机)武昌起义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杭州于91月6日矗立起“共和万岁”的牌匾,反映了全国如何的革命形势?(各省纷纷起义,统治中国20近年的满清王朝土崩崩溃)通过对这些问题探讨,学生不必死读教材(按以往的惯例,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教材编写顺序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贯彻在乡土史料上,由此而引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活动情境:即把整堂课设计为一种或几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近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情怀。课堂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角色体验(情景剧)、模拟法庭、

12、辩论赛、记者招待会等都是较易操作的形式,但却常常被人们斥之为作秀。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曾在几年前听过一堂杭州市优质课比赛,为了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教师让一位学生扮演秦始皇,并特意制作了华丽的皇冕和龙袍,同步还设计了典型的台词让学生读,可谓是用心良苦。可就是这样一堂课,成果却并未获得评委和广大教师的好评。究其因素,笔者觉得这堂课的最大问题是有体验之“形”却无体验之“神”。一堂课与否成为好课,核心就在于“形神兼备”,所谓“形”,指的是课堂氛围要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高;所谓“神”,指的是学生学习要有思考、有所得。学生身子动了而脑袋未动,事实上还是没有“动”起来。 事实上,活动情境的创设并不需要

13、弄得过于复杂,就角色体验而言,学生只需将自己设想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当时人的话,咀嚼当时人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体验”。 综观今日之所谓公开课,活动不少、思维不够;形式多样、内涵不深;专项纷呈、线索全无,创设活动情境,应避免此类现象,需注意如下几点:1)活动设计应符合情境需要。不同的活动须符合不同的历史场景,须符合不同历史角色的需要。如角色体验(情景剧)一般合用于人物对话(如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辩论),通过对历史人物言论的辨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模拟法庭一般合用于审判战犯和罪犯(如归纳侵华日军在中国发动的军事行动和暴行),通过对史实的整顿,培养学生的史实归纳能力;辩论赛

14、一般合用于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如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正反两面评价,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记者招待会对某个事件的报告和总结(如荣氏公司的发展历程),通过“记者”与“主持人”的互动,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步也可起到一定的复习效果。 2)活动设计不可单一使用通过对以上各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活动情境的创设均有其特定的学习功能,在具体运用时,不可单一使用某一种活动情境,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将某种活动情境和其她教学措施综合运用,也可同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情境。3)活动设计应注意启思导问设计活动情境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更在于提

15、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如在某些记者招待会场景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但仔细回味,却发现教师所问的问题多为学生的识记内容,真正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却并不多,因此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至关重要。2、局部体验(1)情境导入 即将乡土资料设立为历史场景,在时空上使学生从课堂走进历史现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 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一专项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插入了如下几张图片:(图) (图6) (图7) (注:图5为扛重机枪准备登塔的日军;图6为铁蹄下的断桥;图7为日军在炸断的钱塘江大桥边警备 ) 当一张张幻灯片闪过时,对学生而言,无需教师太多的语言描述,她们在无声的氛围中体会侵华日军在浙江的暴行,在思想上深切感悟了当年浙江与全国其她各地人民一起以血肉之躯和坚强的意志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斗争历程。 一般来说,用于情境导入的乡土资料往往是短小精悍、扣人心弦,在形式上以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