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563462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读本概念楼书3月21日最终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城御园文化读本前言:关于北京,关于西山,关于三山五园,关于历代帝王留下的片片瓦砾,在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她们都有着世人难以企及的辉煌,也有着数不尽道不完的人间情怀今天,我们虔诚仰望的同时,以重述当年盛景的笔触,灵犀辉映御园所根植的这片土地的价值;期待从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撷取几片精彩的浪花,来荡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心灵的感动,并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开端,希望这几朵浪花足以澎湃出文脉的江河,穿透时空,遥相呼应!目录:皇城威仪1 一个皇帝的梦想2 3795米 一个王朝的崭新起点山水奇观3 逃逸紫禁城的年轻君主4 第一桶玉泉山水 运向皇宫大内5 青龙桥的稻田厂始自17146 耕织图里的千秋大业7 六下江南

2、 揽胜九州盛世瑰宝8 芳菲满园中的三位皇帝9 中国的凡尔赛宫从喷水池开始第一篇 皇城威仪北京城建城3000余年,在浩瀚的中华5000年文明长河中,书写着850年的皇家历史;庄严的皇宫和巍峨的城墙,以其壮丽威仪天下,成为权力至上的象征。历代帝王及伟人选择于此统御四方,这里,注定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注)早在三千年前周朝时,燕诸候国就定都北京,称蓟,辽称“燕京”,金为“中都”,至元代,建“大都”,号“大汗之城”。明朝建立,始称“北京”。清承明制,帝王气韵,绵延至今。“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3、。” -故宮1一个皇帝的梦想这片深藏着他儿时的纯真与感情的土地,历经49年,终于成为他统御天下的政治中心。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旧在各自的家门口贴上红纸袋,接收邻里之间的祝福卡片,人们以此来互致新年的问候。这一天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天,人们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梦想,大明朝开始了第三个皇帝朱棣的统治,人们期望着新的王朝能够带来更加美好的气象。这一年是永乐元年,当时的首都在今天中国的南京,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北平是新皇帝朱棣的故乡,是他11岁被封为燕王时的藩邸。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4、对于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来说,在南京的紫禁城里,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与种种的不安。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明成祖朱棣一道圣旨昭告天下,北平被御封为北京,成为明王朝的第二个京都。这时,一项浩大的工程也随之开始。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此时的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而伟大的宫殿-紫禁城也在北京建成,时年60岁的朱棣更加强烈地怀念他的故地,也期望北京这座帝王之都能够给他带来更加稳定的统治。于是正式颁诏迁都北京,回到他11岁时的故乡-这个深藏着他儿时纯真与感情的地方,这个寄托着他威服世界梦想的地方。朱棣追寻梦想的举动使得中国的地域政治文化再次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至今日。

5、237.95米,一个王朝的崭新起点谁的王朝会亘古不变?大明朝几经风雨,这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到万历年间,也难掩岁月的疲惫与憔悴,即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王朝崛起。公元1644年农历的八月,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盛京向北京进发,在随从队伍的陪同下,一个6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老家,踏上了一条通向新王朝的陌生之路。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气势巍峨,雄伟壮丽。对于出生于白山黑水之间,6岁的顺治皇帝来说,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

6、了很多新奇而深刻的印象。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是他们成为新的统治者的象征。37.95米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起点,居天下之中,八方来朝、万国礼拜的人生境界由此开始。小结:需要怎样宽广的胸襟,才能承受得起历史的风云激荡?需要怎样厚重的情怀,才绝不会动摇对这片土地的深爱?如今,只有缔造城市历史与荣耀社会的巅峰阶层,方能匹配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所焕发出的荣光。创造这座城市历史的人,正被城市铭刻在生生不息的前进浪潮中,被历史与时代炫耀。第二篇 山水奇观展开地图,打开罗盘,沿着磁偏角的方向:紫禁城西山玉泉山御园。没有西山,就没有北京城。没

7、有西山,也就没有御园。从建城到建都,西部山系始终是北京的龙兴之地。皇天后土,海浪涛声,汇聚在燕山山脉的怀抱。天地造化,烘托出一派王者气象。这里有着媲美紫禁城的宏伟,也有着紫禁城无可比拟的山水奇观。3逃逸紫禁城的年轻君主日夜厮守着的这片土地,一柱一廊、一花一木,曾经构建着多少帝王们的梦想,载录着多少的风雅情怀?! 当努尔哈赤的孙子福临身穿龙袍,高坐在金銮殿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宝座上的他忽闪着乌黑的眸子,饶有兴致地看着前来朝贺的文武百官,显得气度雍容,毫不胆怯。比起前人来,他有更多机会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他对汉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几乎不会放过任

8、何一个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读书的广博,对各种文学作品独到见解,都令人钦佩。对于一个母语并非汉文,到十四岁时都没有受过很好汉文教育的人来说,尤其难能可贵。这位清正史上名正言顺的定鼎之君,在童年时期便养成了大胆任性、不屑常规的自由秉性,当面对紫禁城威严庄重的宫廷布局,面对其中不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年轻的皇帝开始怀念先主们白山黑水之间自在的游牧生活,不断寻找能够狩猎游玩的去处,他的目光碰到了西山区域的峰峦叠嶂,和先人们留下的众多园林于是从1680年,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清王朝开始聚集主要的精力和财力开发北京西郊,在紫禁城西北面,依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由西向东,依地势而建,自此“三山五园”为主体的西郊

9、园林便浩荡开来。皇帝们喜爱之余,与这片土地日夜厮守,住在园林里的时间远远多于住在皇宫的时间。“三山五园”是盛世王朝的见证,浩荡皇脉的传承。信步群峰叠翠、山水潺潺间,放眼一柱一廊、一花一木,或雕梁画栋、或自然清透,都能感受到随处氤氲着的皇家气息。三山五园 北京的西山区域,山水豪阔,林泉遍野,远自辽、金、元、明历代,就建有多处皇家园林。清代前中期康、雍、乾三朝盛世百余年间,又相继营建了“三山五园”。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香山静宜园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香山建造了规制较为简朴的皇家行宫。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对香山

10、大加扩建,营造了二十八景,命名为“静宜园”。乾隆在香山所题“西山晴雪”景点,为“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山静明园 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为“静明园”。乾隆时又扩建,并命名了十六景。其中“玉泉趵突”,亦为“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评定玉泉之水为“天下第一泉”,自此成为皇帝专用饮水,每日都由特备水车运往皇宫。畅春园 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建成。康熙皇帝在御制畅春园记中说,“朕自临御以来,日夕万机,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偶缘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今北京大学西门斜对面,有“恩

11、佑寺”和“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即畅春园仅存的遗迹。圆明园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为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皇帝应胤禛之请,来圆明园观赏牡丹花时,在牡丹台首次见到了胤禛12岁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留下祖孙三代皇帝同聚一台的佳话。雍正即位之后,扩建了圆明园。圆明园曾有两块匾额,一块由康熙题写,挂在“九州清宴”的前殿-圆明园殿;一块由雍正题写,挂在圆明园的正门-大宫门上。乾隆即位之后,再次扩建了圆明园,并按下江南时所见苏、杭园林景物,移植仿建了许多景点。万寿山清漪园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嘉庆、道

12、光、咸丰四朝皇帝的御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清代皇家“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对清漪园进行全面修复,并于光绪十四年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4第一桶玉泉山水,运向皇宫大内玉泉山众多奇美的景色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而玉泉山泉水却始终如一的滋润着皇族贵胄每天天还没有亮,就会听到轰隆隆的马车声第一个驶进西直门,这是皇宫的运水车,盛放着玉泉山泉水,车上插着黄龙旗,盖着绣龙的大苫布。因为北京城内的水质不好,皇宫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明、清两代由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皆从西直门入城,故西直门(当时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瓮城门洞中刻

13、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这就是京人皆知的“西直水纹”。乾隆初到玉泉山时曾做诗玉泉垂虹,但是后经乾隆皇帝多次观察,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将“玉泉垂虹”正式更名为“玉泉趵突”并赋诗一首。此后不久,乾隆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水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只有玉泉水最轻。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 (题图文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

14、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乾隆玉泉垂虹玉泉山众多奇美的景色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而玉泉山泉水却始终如一地滋润着皇族贵胄,在生生不息的流淌中奏响鼎盛繁华,玉泉山麓亦成为世代达官贵人的栖息之地,休闲之所。5青龙桥的稻田厂始自1714皇家御用玉泉山水蜿蜒流淌,所到之处,润泽万物,京西水稻亦在其灌溉中蓬勃繁盛。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由于京西群泽遍野,泉水丰沛,于是,在北京的西郊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开辟出稻田。这就是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工程的第一步。进入清朝,京西的水稻种植得到了几代皇帝的重视,康熙南巡,将南北稻作进行比较,对江南稻田产量远高于京西玉泉山下的稻田深有感触,为改变北方低产状况,他将南方在稻田中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