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55566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称,由经济 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 成,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通 常是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地出现的:经济停滞往 往出现在萧条阶段,通货膨胀则往往出现在繁荣时期。但是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 存的两难现象。“医治一种疾病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 段。”一、美国当年是如何

2、陷入“滞胀”困境的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 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 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 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 3.2%;就业 情况大为改善(其中, 50 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 4.5%, 60 年 代为 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以致 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第 36 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 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 贫困宣战。它向美国人民许诺

3、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 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它扩大了政府,尤其 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 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 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 施上。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 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 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 地方政府。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 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 施了近 500 项计划,用于增加

4、社会福利开支。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下面,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 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 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致于1968 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 19691970年上升6%, 1970年 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南战争 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 政赤字于 1968 年曾创记录地达到 252 亿美元,而到1971 年 6 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 232 亿美元。1969 1970 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 1970 年采取了扩张性的 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1971 年经济虽

5、已复苏,但是失业 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 4.5%。由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美元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二战结束时,美国曾是最富有的国家,拥有占当时世界总量 80%以上的黄金储备,因而能够确立 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 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安排下,美元成为一 种“硬通货”在全世界流通。但是到了 60年代,随着美国 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国的重新崛起,美国贸易顺差 不断减少。到1971 年5月贸易顺差消失,出现了自1893年 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美国的黄金储 备也不断下降。大量流入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 迎的货币。美国政府再也无力支持美元

6、黄金的固定汇率。 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一度采取了“双刃剑”政策:一 方面,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刺 激经济、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尼克松总统于 1971 年 8 月 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实 行为期 3 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这个 被称之为“尼克松冲击”的举动使得一向生活在自由市场经 济中的美国国民深感震惊;同时也使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 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倾刻瓦解,使西方经济失去了稳定的国际 经济环境。1971 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 济政策”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 而且人们很快

7、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 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担心工会可能 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先是宣 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 为 5.5% ,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 15% 。物价委员会也起 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 铁皮提价。在不到 3 周的时间,全国 1500 家最大的公司中 有 1 3 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 20:1。结果,1972 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 3.2%,失 业率也保持在 5%的水平上。1973 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

8、, 于 6 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 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 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 解冻。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 价。虽然如此,1973 年第三季度至 1974 年第三季度,粮食 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 油价格从 3 美元一桶上升为 12 美元一桶,整整涨了 4 倍, 1974 年 4 月 30 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 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 1974 年全年上涨 12%的 历史最高记录。到 1974 年 8 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

9、“滞胀”的局面已经形 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在 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官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 9个月内 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19741975年的经 济衰退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 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 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 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为了降低失业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执政后开始实行刺激 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771979年3年间M1 的增长创战后最高记录。这导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 率上升至12.7%。 1 976年第四季

10、度到1 97 9年第四季度,在 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时,美元不断贬值;生 产率由提高3.1%转为下降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 1.0%,失业率却一直在68%之间居高不下。这样,公众对 民主党政府及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这导致了共 和党政府的上台,将宏观经济政策重新制定以及对社会福利 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进行“逆向改革”。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世界均于 70年代初开始陷入了“滞 胀”的泥潭。西方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NP平均年增长率 为 2.4%,失业率为 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 9.4%。 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该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4.3%,平均失

11、业率为 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 4.8%。 图表 1 西方发达国家“滞胀”发生时的经济概况 项目期间(年)年均生产率增长消费品价格提高失业率美国1963-19731974-19791.90.13.68.64.56.7英国1974-19793.00.85.315.73.05.3法国1963-19731974-19794.62.74.710.72.04.5原联邦德国1974-1979 4.62.93.64.70.83.2意大利1963-19731974-19795.41.44.016.15.26.6日本1963-19731974-19798.73.36.210.21.21.9加拿大1963-19731974-19792.40.14.69.24.8 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