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513542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教学目标:1 .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2 .学习写读书摘要。3 .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 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 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 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己经降临。大自然仿佛 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 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课前己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

2、查阅过 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 .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 .“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 .对照注解,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 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 物候的重要性。“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 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 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又很新颖,比直接说“

3、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 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 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 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第一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 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二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现象来临四 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

4、么这样安排讨论后归纳: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 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 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 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 排的,并分别用了 “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 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 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 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

5、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 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 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 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 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 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 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 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第二课

6、时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 做读书摘要二、继续研讨写法。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 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 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举两个甚至更多 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 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 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举两 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 以为春天也

7、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 接连举了 “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使人确信无疑。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 同学们把第1、2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 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 生动得多。讨论后归纳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 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

8、两个词用得贴切而 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态。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 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 “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 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 展现在我们的而前。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 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 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 新鲜、生动得多。四、复习、复述。再朗读课文第一段,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然 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复述课文。 #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