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499835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论文--批改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之我见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小学数学老师也不例外,它是老师掌握教学信息反馈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调整老师的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多元化,批改作业应注重体现教学效果和作业的激励作用。那么怎样的批改方式才不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每一次的数学作业都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觉得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例如,在作业批改

2、时尝试了分类评价法:“A”代表“双基”评价, 主要看解题过程中,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代表书面评价,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 (包括标点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代表创新评价,主要看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是否清晰,具有独创性。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缺陷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又如,有的老师批改数学作业往往注重根据对错率打百分制的分,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不足之处,我在评价时采用百分制、等级制(甲乙丙丁或优、良、及格、不及格)相结合,有时用五角星进行评价,星越多,作业越好,有时还在作业后面写上激励的话,如“好”、“很好”、“

3、真棒”、“有进步,加油!”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二、评价应遵循因题制宜循序渐进规律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采取因题制宜循序渐进的评价方法,逐次提高评价的等级。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例如,有一位学生做838399时的计算为:“838399=838217=8300”,我给她评了中等,并眉批道:“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

4、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838399=83+83(100-1)=8300”。我为她提高了等级,又批道:“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之后,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838399=831+8399=83(1+99)=8300”。教师再次为她提高了等级:“你真聪明,完全正确!”三、适时面批有利于教师掌握实情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些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有的学生明明知识基础较差,平时作业也不够认真,但有时却做得很好,他是有了进步,还是搞了虚假作业呢?又如:有的同学解题过程很特别,很简略,而结果是正确的。这是一种结果的偶然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呢?此时,为了解实情而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

5、习积极性,防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采取面批的方法,收效甚佳。例如计算152-(2+3)25 时,有位学生这样做:“254-(5+4)25=25+4=29”我对这种解法有点疑惑,就找来该生询问,学生说:“减数(5+4)25是9个25,被减数254是10个25加4,这样得数便是25+4=29. ”我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用解题步骤把思路表示出来,通过沟通给他评了一个恰当的等级。四、师批、互批和自批结合相得益彰批改作业如果仅停留在老师一人批改的层面上,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实践中,我采取师批、互批和自批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对于题目难度相对高、较为复杂的作业,我基本上是采取老师批改为主;而那些难度中等的作业,多采用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或小助手批为主,但学生批改后,我必一一过目,对其中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那些简单的作业我基本上是讲解过后,让学生自批,这样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无论何种批改形式,我都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复核,收集其中的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富有创意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凭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批透,批好,为下一堂课教学时教师能做到“有的放矢”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