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493924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级高一时间中心发言人柯尊国二次备课学科历史4课时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一、过程与方法课前冋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整理资料、阅读教材、合作研究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按照师生互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情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

3、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次备课【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646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1、第

4、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2: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合作探究】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一西服礼服一中山装一列宁装(干部装)一休闲服女子:旗装一旗袍一连衣裙(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一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第二个阶段一一新中国

5、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二、饮食方面1、中餐一一八大菜系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2、西餐一一传入时间:

6、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合作探究】4:阅读P66【学思之窗】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思路引领: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角度回答。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第二课时二次备课三、房屋建筑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

7、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住的方面变化也很大。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第一,我国老百姓现在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第二,现在人们衣着从文化大革命”时的清一色灰蓝黑”走向颜色鲜艳、款式多样化,求新、求美,追求人性化已成为我国年轻人衣着的重要特点。第三,以住的方面讲,我国人民安居乐业。四、习俗风尚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合作探究】6: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易服:鸦片战争以

8、后: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

9、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合作探究】7: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作揖、鞠躬

10、、拱手、叩首-握手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势必对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带来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旧习陋规被洗涤呢?又有哪些新风尚被树立呢?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人们不但讲究吃、穿、住、玩,还兴起了旅游、健身、观看演出、休闲、学习充电、环保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热潮。追求身心健康、爱

11、护社会、发展自己,正在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新风尚。课堂小结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风俗习惯经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这次我国社会风俗习惯变化完全是由于新社会新变化所引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强制规定的;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后,而这一次的变化则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自然需要。当然,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提倡,也起到一定作用。课后反思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第三课时二次备课小组互动探究岀示探究目标岀

12、示探究题目(导学案互动探究题)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互动题目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质疑、答疑教师点拨总结中山装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J第四课时二次备课岀示练习目标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解放战争等方面问题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岀示练习题导学案中学生及时运用和学业限时达标自测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纠正答案交流展示质疑答疑教师点拨总结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的提咼,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2)重大社会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3)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潮等。(4)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欧风美雨”的影响。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