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38115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深度透视潘涌全球广有影响的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统一组织并负责实施的国际考试。在全球化背景下, 作为软实力博弈表现之一的国际间大学招生考试正日趋激烈;由美国本土精心设计、面向各 国组织实施、辐射全球招生市场的这项高考,新世纪以来同样在中国大陆广受青睐且招生数 量逐年攀升。该考试关注重点是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从阅读、写作到数学三科重点聚焦“批 判性”、“创新性”和“逻辑性”思维的能力。考查的是学生明天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将来从事 任何学科学

2、术“创造性文化基因”,关注其迎接未来人生甚至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时演绎、推断和缜密论证的应然的创意能力,而中国高考则考查学生已往掌握的系统化知识, 关注的是考生昨天所达到的认知、再现和解释已有结论的能力。两种指向昭示了不同文化背 景下考试目的观乃至教育目的观的不同价值取向。一、美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学术文化创新导向美国大学招生考试是由全美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 根据美国大学委员会关于学术英语能力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而具体设计题目的oSAT旨在考量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所应具备的关键性素养即“创造性文化基因”。因此,SAT不仅数量多:

3、在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内,考生将面对近200道试题,其中包含近10篇长短阅读和一篇写 作;而且,它测试难度大,特别强调要具备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化解问 题的主要学术能力,其中包括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 (Writing)三种科目的全面创造能力。批判性阅读(CR)模快共有67道题目,包括完成句子(Sentence Completion)和文章 阅读(Passage-Based Reading),数量上以后者为主。取材范围广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 和文艺小说等等皆备,而不全是文艺性和审美化的语言艺术作品或后者占据主流成分

4、,其重 点是测试学生如何寻找线索、逻辑推断、比较分析和独立评价的能力一一其中包含着西方文 化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潜在观念,即理性思辨力与感性表现力、科学精神与文艺审美皆不可偏 废。显然,这种能力远远超越了一般测试中常见的那些偏重记忆、客观认知和单项选择的所 谓“基础题型”,是对一个视野开放、思维缜密、立场独特的“未来研究者”所提出的必备 能力要求。写作包含一篇作文Essay和49道语法选择题。虽然作文Essay表面上比分并不高,大 约只占了总分的30%,但是,它确实值得特别关注。因为作为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集中体 现,这篇以严谨论证为鲜明特色的评论体作文,高度注重逻辑思辨力的考量0 Essay以现实

5、 为对象、以新近事物为话题,有意避免学生可能“套用”现成的作文模式或司空见惯的个案。 在考试题型上,Essay作为学术创造性的短文,其卷面题型结构如下:前半部分是“提示” (Prompt),介绍话题、背景、多元观点;后半部分是“任务”(Assignment),说明写作的 文体及其开放性要求。在对考生的论证要求上,Essay这种凝聚了科学论证品格的特殊文体, 统一要求考生遵循一般思维演绎的基本规则,即从观点展示一事实或细节例证一结论。整个 过程就是一种严密有序、渐次递进的逻辑思辨。这种文体并非简单等同于再现性的记叙文、 说明文或描摹性的写景文之类,从而实现了写作是思维的体操之意图,能够很好地砥砺

6、学生 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强劲思辨力。至于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数学学科,虽然也考量学生的某些运算技能技巧,但已经超越 了人们对其传统的狭隘认识,即从单纯数学计算能力升华到数理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 这种更高的思维层面。诸如坐标几何题、数据理解题、排列组合题、数列和级数以及集合类 题目等诸多题型,对学生如何精细阅读、准确理解的能力要求远远高于通常所谓数学解题的 技能技巧。换言之,数学学科的测试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从狭隘的“数学技巧”升华到更为复 杂丰富的“数理推理能力”、从单一技术型的“数字思维”扩展到逻辑缜密、演绎严谨的更 为丰富深刻的“语言思维”一一唯有前后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完美升华,才是真正意

7、义上富有 人类普世文化含量的“数学思维”。综上所述,SAT虽然是一套包含上述三个领域或模快的测试题型,中间当然也有一些技 术性和知识性的测试元素(创造性学术能力即基于此),但是,主体上更是代表了凸显西方 先进的“学术教育”理念、其品质迥异于应试教育的一种考试文化。它从大学教育的人文主 义关怀出发,致力于引导考生成为面向未来、目光高远、思维深刻、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表 达的“新兴地球人”。上述分析表明,无论哪个领域或模快,均标举思维领先、技巧次之、 表达至上、杜绝复制的基本学术理念。这样一种考试文化与世界教育思潮的未来性取向和谐 一致,其本质是以自由思维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精髓、以独立人格为根基。

8、二、中国考生的问题诊断: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美国大学招生考试SAT每年面向中国招生。由于美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陆续放宽学生 赴美留学签证,2011年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已经占到出国留学总人数的40%。从2005年开 始,SAT迅速进入中国家长和学生的视野,并且掀起了一轮SAT学习的热潮。2011年11 月30日,杜克国际教育在北大举行发布会,公布了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1,首次 从中美比较的学术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的表现。作为一家源自美国杜克大 学、坚持学术英语教育理念、采用大量先进教育技术的教育机构,杜克国际教育已经集SAT 培训、国际课程体系和学术分析于一体。其信度和效度

9、颇高的报告,已经引起中国教育界的 关注,对于我们诊断中国学生的学术素养问题,进而优化教育评价的品质、应对大学招生市 场的国际化挑战,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根据杜克教育报告的统计和分析,中国学生参考的主要问题不是文化的差异或语言的阻 隔,因此,语言阻隔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因子可以降低到最小限度。从杜克教育报告对2011 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形成的2492份有效样本统计,SAT考生的全部生源均来自享有 优质资源的名校一一无论分布在文化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相对偏远的西部地区,它们都是 集中甚至垄断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名校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中国大陆具 有广泛的代表性。杜克教育报告显示

10、,此次参与统计的学生平均分为1213分,比美国2010 年SAT平均分1509分低296分。按照美国大学1800分的录取标准(经验值),此次参与统计 的学生中仅有6.83%符合要求;而按照美国优质大学2000分以上的录取标准(经验值),参 与统计者中只有2.09%上线率。那么,通过数据可以透视中国考生的哪些深层问题呢?在中 方学生基础得分率高而高端得分率低的表象后面,可以发现中国考生真正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呢?第一,批判性思维弱于认知、记忆和再现诸能力。杜克教育报告对批判性阅读测试结果 的统计值得反思。中国学生在最基础类测试题上成绩较好,表现出强大的认知记忆方面的能 力,如句子填空,无论一空题(

11、one blank)还是两空题(two blanks),正确率分别达到32.61%。 31.22%,超过了阅读题平均分值的区间26.5%- 28.2%;单篇独立阅读成绩(28.11%)优于 双篇对比阅读(26.7%); “事实类”和“语境词汇题”正确率分别为31.68%和29%。而中国 学生最大的缺陷是在“比较和评价论点”(comparing and evaluating)题型中,正确率仅为 23.30%。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剥离表象并且对比和判断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从联系和区别 中作出独立评论的题型因明显的思维批判性而成为中国学生的“最大软肋”以独立评论为 核心的“批判性阅读”显然成了中国学生的

12、“阅读瓶颈”,其后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正是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批判性思维”的缺失。第二,创新性思维更是中国学生所整体性缺乏的“短板”。杜克教育报告对作文Essay 的分析和统计确实值得我们担忧。就Essay写作的整体状况而言,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十分 熟悉以致麻木了 “语感”的母语应试作文。事实也正是如此。杜克教育学术总监在仔细阅读 2000篇以上Essay的基础上,作了这样的描述:缺乏新意是中国学生的一大致命问题。由 于过多套用预制的“写作模板”和“万能例子” “名人名言”等等,导致作文惊人相似。该 学术总监的统计结果表明,爱迪森、伽利略、乔布斯、比尔盖茨这四位广为人们熟知的名 人例子,中国

13、学生的套用率达70%以上。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阅读范围的狭隘, 更是思维惰性的作祟一一轻易滑入习惯性思维,试图稳健得分。这是完全不切合于美国大学 学术创新理念的中国式应试作文,其得分率低当在情理之中。较之于中国传统的命题作文, 必须看到:Essay作为一种独立评论文体,高度强调个人的创意表达:个人主体具有源自一 己文化背景和人生体验的独立见解,考生群体之间则是呈现落差显著的多元思维。这才是催 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健康的思维生态。第三,逻辑性思辨之贫乏则导致了中国学生的一种思维危机。数学,本应是中国学生争 金夺冠、最为亮丽的领域,其表现却并没有预期中“远超”美国那样优秀。在坐标几何题、 数据

14、理解题、排列组合题、数列和级数以及集合类题目这五类题型上,中国学生的表现不尽 如人意,得分正确率平均都低于60%,这与指数与根数计算类型题目上正确率高达80%以 上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在于,这五类题型相对而言对“算术技巧”的要求较少而更多需要 考生具备准确地阅读理解题目以及细致周密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换言之,在数字符号 主打的学科,中国学生因数理语言的领悟、判断、推演能力的局限而限制了运算技巧的出色 发挥。“数字学习优势”的维持,必须以对文字阅读的精细深入、严谨演绎这种逻辑思辨力(即 “数学思维”)之提升为必备前提。而Essay写作更凸显出中国学生的思维危机:丰富缜密 深刻之思想力的短缺。E

15、ssay的文体特色和结构框架对考生的论证思辨力确有很高要求。就 论点和论据而言,中国学生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难于把握写作提示prompt)的观点,不能用 准确周全的论点给予全文如同灵魂一般的坚实支撑;甚至还出现普遍的“跑题”现象。以一 道SAT真题的写作提示为例:“学校是否需要教授学生伦理与道德”。多数中国学生支持该 论点,即学校应该教授学生伦理知识;然而在构架论据时,他们却将该论点等同于“伦理是 否值得学习”。再如,一位学生在写作中支持下述观点:“成功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并非一 两次的侥幸才能达到”;但是他给出的例子却是一个人坚持买彩票直到中了大奖。这个例子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说明此人非常执着,但

16、仔细推敲,它其实很大程度上更适合作反面论据。 诸如此类的逻辑关系散乱甚至缺失是中国学生在Essay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上文所 述,Essay文体不同于中国作文考试中常见的所谓记叙文、说明文、写景文之类:后者均是 偏重“客观再现”的文体,无需生命思维能量的充分释放;Essay甚至也不同于中国高考中 的论说文:后者虽有观点,却忽视独立见解尤其是忽视支撑文章的缜密论证和充分理据,忽 视作为逻辑论证的严谨缜密的过程和环环紧扣、渐次深化的思维链接。而Essay作为纯粹的 学术文体则完全相反,注重对学生自主、开放和逻辑思辨力的考量。同时,更应指出:在数 千年中国蒙学教育乃至东方文化遗产中,由于“混沌读书法”的长期盛行和思想专制主义的 禁锢,始终缺乏体大虑周、深刻缜密的思辨传统,恰如被誉为“华人第一哲学家”的黎鸣先 生所判断的:“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根本就不知思辨为何物。” 2东方民族科学理性精神的 相对贫弱,亟需深度关注。总之,透视中国学生在SAT中的一系列表现,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严重病灶:批判性思 维、创新性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