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327389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六和的简单管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宽容、粗放、不注重任何形式,这样一种简单的管理方式,却让山东六和集团成为国内成长速度最快的畜牧业企业。六和的简单管理文/本刊记者 苏 东 企业的管理怎样才算更好?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致力于更多制度性的管理,要求更加规范的时候,山东的六和集团却似乎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与其他企业强调制度约束不同,六和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更加宽松自由,更具有人性化,更亲切的管理,更注重以文化对员工进行“牵引”。 在企业界,六和知名度并不高,但在畜牧行业六和却是大名鼎鼎。当东方希望、新希望将资金和精力转移到铝电、金融、乳业等投资时,一些区域性的民营饲料公司乘机迅猛成长。其中最大的黑马即六和集团,连续多年以40%50

2、%的速度成长。目前,其年销售饲料达300多万吨,年产禽肉达到50万吨,并成为“中国最大的鸡肉供应商、世界最大的鸭肉供应商”,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是青岛市首家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民营企业,也是国内成长速度最快的畜牧业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的畜牧业一直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六和却通过在区域市场采取贴近终端、服务营销、微利经营的策略,快速做大。此外,其更是结合国外创新的农业理念和本土实际,创出了对行业有巨大影响的“六和模式”:由饲料制造企业向农牧服务型企业转型,深入到育种、饲养、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去,在综合服务中创造效益。 正是由于六和独特的管理方式和快速的发展速度,吸引了来自刘永好

3、旗下的新希望对六和的入股。而在控股之后,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也从不提“兼并”、“整合”的字眼,而是说“合作”、“相互信任”,充分尊重六和原有的管理层和企业文化。可以说,在中国的大企业里,六和的管理模式绝对是独具一格的,宽容而简单,几乎不注重任何形式。惊人的精简 作为一个销售规模达100亿元,旗下拥有100多个工厂的大型集团,六和集团总部办公人员居然只有区区50人,其办公区就在一栋普通的办公楼中的一层,甚至比不上许多中小型企业。 而在下属企业,其人员的精简也完全可用惊人来形容。 以六和鲁中片区为例。片区管理着6个下属公司,11个独立的车间,年销售饲料90多万吨,销售收入高达17亿元,但整个片区总部

4、的管理人员却只有6个人:一个总经理,一个财务总监,一个营销总监,一个行政总监,以及一个原料品管专员,一个生产专员。其办公地点就在下属的潍坊六和公司里边的一排平房之内。 在片区下属的潍坊公司,其管理机构也同样精简。整个公司所有的管理人员几乎就集中在一个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总共就10来个人。包括几名财务、几名销管、一名生产负责人、品质原料负责人、和几名维修部员工。 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管理细节是,在公司里甚至没有设一名主持大局的总经理。 尽管人员少,但企业运转依然很流畅。这得益于六和一直实行的模糊边界式的管理。 六和的管理是相当强调专业性的。作为片区总经理的孙承博完全可以不懂得厂区里的设备,“因为术

5、业有专攻,这些交给那些专门的人才就足够了。” 但对那些非专业性(非常规)工作,六和则更强调一种模糊边界式的管理。比如饲料公司的销管,主要职责是销售开票业务,同时还接受用户的投诉、市场信息的反馈,同时还分管整个公司和片区的日常行政事务,行使着办公室的部分职责。 因为是模糊边界的做法,因此员工间的职责不会划分得非常清晰,对那些工作职责模糊的地区,就需要员工用工作主动性去弥补了。六和非常强调相互间的协同补位,同事之间的关系都相当融洽。“没有人盯人,人防人的气氛,大家在一起就是来做事。” 六和的文化是相当宽厚宽容的,一再强调的是要打破官本位,淡化权本位。由于没有设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部门,自然公司内

6、部的争斗也就少。少规章制度 除了机构精简之外,与大多数企业相比,六和在管理上有许多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六和集团企划部梁海霞说道:“许多企业来学习时总问我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管理规章制度?给我们拿回去学一学。每次我们都只能抱歉说,好像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规章制度。”的确,任何人来到六和,都能感觉到其规章制度实在是少得可怜。 虽没有制度的约束,但六和的员工却是异常积极。六和下属的业务员为了推广饲料,甚至可以走村串户去营销,与农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六和肉食高级营销专员张国刚表示,对于业务员六和基本采取放开式的管理,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基本靠业务员的自觉。我们没有上下班打卡制度,没有

7、硬性规定每天要拜访多少用户,对于拜访表格、串户调查表,更是从来不检查。” 之所以这样做,据说是因为考虑到人的本性。“人家来六和本来就是来赚钱的,而这里收入的多少完全是由其业务量的大小决定,因此还是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好。” “当然也会出现有人比较懒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张国刚表示。 虽然张国刚描述的六和“粗放式管理”,与企业界奉行的“精细化管理”大相径庭。但六和鲁中片区总经理孙承博表示,六和的企业文化本就对所谓的严格管理不以为然,认为许多企业已堕入误区,“过多把管理用在了管理上”,而这样的管理,反而会大大增加人员的管理费用,造成了机构的臃肿浪费,提高了生产的成本。 六和最大的管理特点

8、是宽容,不注重任何形式。即便是一名总经理不懂生产设备也不用担心被人诟病。另一个管理特点就是少规章制度,其思路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监督的环节,精简人员,大大降低管理费用支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六和之“和” 六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企业文化上面。从前任董事长那里就确定了“善、干、学、和”的四字企业文化方针。其中“善”是基础和前提,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干”和“学”是达成“善”的过程和途径;“和”是结果,是通过“善”、“干”、“学”自然实现的一切关系状态。在经营中,六和大力实施“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密集开发”的市场开发策略,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高质量、低价位、服务力强的产品。所有六和对内

9、对外做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这种“和”联系在一起。 所谓的六和,来源于企业文化强调的“六个和”: 首先是“和自己”,也就是要善待自己,六和认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善待,那就不能善待别人。 第二是“和员工”,企业要与员工水乳交融,给员工以成长的机会。据称六和曾提出过一句话是:员工的收入也是企业业绩的一部分。要让员工感受到做工作不是为了企业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工作。 第三是“和同行”,六和提出“同行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真正的同行者”。 第四是“和社会”,就是与社会和谐共生。 第五是“和用户”,用六和的文化说,用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对用户给予最好的服务和对待。 第六是“和供应商”,把供应商当成是自己

10、真正的合作伙伴,绝不能因为自己处于下游,拥有某种事实上的强势就压榨和恶劣地对待自己的供应商。 以“和员工”为例,据记者观察,六和员工的收入在同行中是相当高的。鲁中片区王重华就回忆,1997年,王重华还只是一个基层公司的会计组长,他的工资水平与一般的山东企业都差不多,为1000多元。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集团下发了一个通知,他的工资就忽然上涨近两倍到3000多元,几乎所有员工都按照同样的比例上涨。 这一举措使得当时的六和在员工收入方面,一下子在包括山东省内的饲料企业中甩开了一大截。一个明显的后果是,许多行业内的优秀人才纷纷加盟六和,包括孙承博、张国刚等都是当时加盟六和的。 工资的上涨,提高

11、了员工的忠诚度。王重华表示,他对六和的感激是无以言表的,因此他今后一定会继续忠诚服务于六和。与他的表态相似,记者在六和采访时,所采访过的绝大多数员工都表达了类似的心态。 在“和员工”方面,六和的另一个做法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每年六和用在培训上的花费就高达1000万元左右。六和自身也有培训基地,经常邀请国内的一些最著名的经营和管理学者来为企业的员工做培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曾任六和总裁,也是因为给六和做培训而走进了六和领导人的视野。 总体来看,六和的文化就像它的企业名称所显示的那样,是非常重视一个“和”字的。这个和字有和谐、和睦、温和、友好、宽容、善良等多重含义,体现了六和对内对外的方方面面

12、。对简化的偏执 六和的企业文化推崇的是绝对的畅所欲言,并尽可能淡化“官”的色彩。除了机构的精简之外,六和人还有一种尽可能地简化并优化程序的偏执。 比如,在潍坊公司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原先原料入库的流程是:司机拉来原料后,先要排队过磅检查验收,然后入库,然后再到公司办公室排队领取运输款。当有大批原料集中到站时,这条流程要排两次队,会极大地耗费时间,导致一名司机一天只能拉一趟原料。 六和的财务人员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提出带着现金到大磅秤,只要司机排队过完磅,就可以拿到现金。然后返回去还可以再拉一车原料过来。六和的财务在提供这项服务的时候,也与司机们协商,既然效率提高了,可以多拉一车货,那是不是也应

13、该把运费降低一些?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在一个“人治”色彩非常浓的企业里,文化当然与其领导人的一贯作风分不开。六和的老板兼创办人总共有3人,最核心的应属原六和的董事长,目前担任资深董事长的张唐之。作为早期农学院的毕业生,张唐之曾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后来担任淄博一家国有饲料厂的厂长。在这一职位上,张唐之将一家原本亏损累累的工厂带上了红红火火的发展道路,但国有企业僵硬死板的机制却让他越来越难以忍受。1993年,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95年,张唐之找来了他大学时的两个同学黄炳亮和张效成一起创办了六和集团。从此开始了六和传奇般的迅速壮大之路。 由于张唐之近年来长期在新加坡治病,因此记者没

14、有见到他。但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情况,都描述他是一个行事低调、平易近人的领导。据说在他身体好的时候,会经常自己买些螃蟹一类的东西,然后下到各个基层,与大家一起喝酒吃饭,聊些工作上的或家庭一类的琐事,“完全像自己人一样”。 六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却没使得六和成为懒惰者和贪污腐败者的温床。六和员工承认,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而这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是用信息的透明来营造的。 采购一向是中国企业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也最容易发生灰色的交易。六和的管理是如此宽松,难道不怕这些灰色交易的腐蚀吗?六和的执行董事长张效成承认,六和当然不能完全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但即便这样,六和也绝对不

15、会专门去设置一个部门去监督,因为那样浪费的成本更大,更重要的是败坏了企业里的气氛,让员工相互猜忌,而这是六和的企业精神中最反对的。 在这一前提之下,抑制灰色交易,主要依靠提高透明度,让大家相互间看到各自的采购品质和采购价格。同时由于六和的收入一向不错,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高,绝大多数人也都不屑于去做那些鸡零狗碎、见不得阳光的事情。简单的唯一例外 尽管六和奉行的是宽松管理,但唯有一项管理是相当严格的,那就是六和的财务系统。 在位于青岛市风景秀丽的石老人风景区的六和集团总部,虽然总部管理人员还不到50人,但隶属财务和审计部门的人员却有十五六人之多。并且这一部门还直接与各下属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的对接,实行直属式的领导。或许这是六和能够牢牢控制下属分布在国内宽广地域范围内的庞大企业集群的一个原因。 以六和的鲁中片区为例,片区总经理孙承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他直接与集团的总部签署年度的目标责任,拥有对鲁中片区6家分公司,11个车间的经营管理的全责。但他却无法指挥担任鲁中片区财务总监的王重华,因为王重华直接对集团的财务部负责。同样,片区下属的各个分公司的财务人员也只对王重华负责,而不听命于其他人。 除了直线式指挥之外,六和的财务制度也设计得相当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