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32183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章末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章末检测一一、选择题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第三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有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亚暴等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下图为太阳系局部图,图中M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读图回答12题。1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AM BNCP DQ【解析】读图,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可知水星为N行星。【答案】B2与P、Q相比,地球上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 BC D【解析】读图可知,P为金星,Q为火星,与它们相比地球表

2、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所述内容适用于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故弃选。【答案】B对火星大气观测显示,太阳风可能是剥夺火星大气的罪魁祸首,导致这颗红色星球从一颗像地球那样温暖、湿润的行星变成一颗干燥、寒冷的沙漠行星。读图回答34题。3地球上之所以不会有大气逃逸发生,主要是因为地球()A体积与质量较大 B距离太阳更远C公转速度较慢 D表面温度较低【解析】地球上之所以不会发生大气逃逸现象,主要是因为地球体积与质量比火星大,能够产生较大的引力;相对于火星,地球距离太阳较近,公转速度较快,表面温度较高。【答案】A4太阳风导致火星从像地球那样温暖的行星变成寒冷的世界,主要原因是()A火

3、星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B火星质量迅速下降C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D到达火星的太阳辐射减少【解析】火星大气温度降低,主要是因为火星大气的逃逸,使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不能像地球一样产生保温作用。【答案】C下面图甲为19402000年地磁活动年均值图,图乙为太阳黑子年均值图。读图回答57题。5图中信息反映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A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B形成极光C产生“磁暴”现象 D诱发自然灾害【解析】读图可知,当太阳黑子增多时,地磁活动增加,它们变化的周期有相关性,所以图中信息最能直接反映太阳活动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答案】C6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有很多,

4、下面选项内容最不适合的是()A用熏黑的玻璃片看B直接通过墨镜看C通过电焊护目镜看D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上看【解析】由于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表面温度高,发光能力强,直接通过墨镜看易损伤眼睛。【答案】B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0年B太阳活动有整体性特征C地球上的地震是由黑子诱发的D太阳表面黑色的部分是环形山【解析】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地球上的地震一般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太阳表面黑色的部分是相对周围温度低的黑子。【答案】BGPS接收机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标准时间)。据此回答89题。8某日一外国

5、游客在杭州时,其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21:50、10:10,则杭州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大约是()A6:5018:30 B5:5018:10C9:5020:10 D6:1018:30【解析】先根据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杭州的昼长为12小时20分钟;再计算出日出时间,1212:20/25:50,最后计算出日落时间为1212:20/218:10。【答案】B9此日最可能接近()A3月1日 B6月1日C9月15日 D12月15日【解析】计算可知杭州此日的昼长为12小时20分钟,昼夜长短相差比较小,接近春分日或秋分日,可能为9月15日。【答案】C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

6、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一种仪器。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顶部指向北极星,晷面有刻度。据此回答1011题。10夏至日时,若湖北省宜昌市某中学校园(111E)内有一日晷,则日晷影子的移动规律是()A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B从西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C从西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D从西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解析】夏至日宜昌市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晷针的影子与太阳方位相背,所以影子的移动规律是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答案】A11该校园(111E)内日晷晷针影子在日晷所示“午”的中间位置时()A北京时间为12时 B地方时为12时C刚好日落 D刚好日

7、出【解析】日晷晷针影子刚好在“午”的中间位置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是一日的正午,地方时为12时。【答案】B下图中是晨昏线的一段,纬线AC段和晨昏线ABC段的弧长相同,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分属于不同日期。据此回答1213题。12图示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纬线AC段处于赤道上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上海的昼长大于银川的昼长【解析】晨昏线为地球的大圆,当纬线AC段和晨昏线ABC段弧长相同时,纬线AC段也处于地球的大圆上,故纬线AC段处于赤道上。依据题目条件无法确定季节,B、C、D三项无法确定。【答案】A13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地的地方时可能为6

8、时BE地正值烈日当空CC地的日期比D地的日期早DB地的经度可能为180【解析】纬线AC段位于赤道上,故A地的地方时可能为6时或18时,结合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分属于不同日期,确定B地和E地所在经线为零时,正值深夜,且B地的经度不是180;故A地在昏线上,此时地方时为18时。D地处于180经线向东到零时所在经线之间,日期比C地晚一日。【答案】C物体正午影长率为正午时物体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比值。下图为我国某地物体正午影长率的年内变化图。读图完成1415题。14该地纬度可能为()A4N B22.5NC30N D45N【解析】读图可知,当物体正午影长率为0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而一年中该地有两次物

9、体正午影长率为0,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排除C、D;又知该地有一日物体正午影长率大于1,说明此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而4N在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45,A错,B正确。【答案】B15当该地物体正午影长率为a值时,当地正值一年中()A夜长最短的一天 B日出最晚的一天C气温最高的一天 D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知,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后,太阳直射点会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所以物体影长增长;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物体正午影长率为a;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后,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加,所以物体正午影长率减少到0,故当该地物体正午影长

10、率为a时,正值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地夜长达到一年中最短,是日出最早的一天,但气温并不一定是一年中最高的一天;寒潮活动不频繁。【答案】A下表示意12月至次年1月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变化情况。读表完成1618题。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状况昼长变化状况甲减小增大增长减短乙增大减小不变丙增大减小增长减短丁减小增大 减短增长 16.四地中,属于同一半球的是()A甲、乙、丙 B乙、丙、丁C甲、丙、丁 D甲、乙、丁【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的地区;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化(有极昼现象),说明位于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丙地正午太阳

11、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且昼长先增长后减短表明位于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丁地位于赤道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答案】A17乙地最可能位于()A0 B长城站(62S)C6634S D泰山站(77S)【解析】根据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昼长不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答案】D18如果地球的自转轴与黄道平面(地球绕日公转平面)的夹角为,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范围是()A小于南北纬23 B南北纬之间C大于南北纬66 D南北纬90之间【解析】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周期,因为回归线的纬度等于90,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范围是南北纬90

12、之间。【答案】D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并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和通过物质性质不一样。据此回答1920题。19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感到地面首先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是因为()A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相同B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C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D纵波可以通过物质的三态传播【解析】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所以地震发生时,人们感到地面首先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答案】B20在生产活动中还可以利用地震波()A布局工农业生产 B预测天气变化C寻找石油资源 D测量山峰高度【解析】纵波和横波通过不同物质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可以利用地震波寻

13、找石油资源。【答案】C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报道,始于2012年3月的新一波太阳风暴已抵达地球。这场风暴就强度而言大约10倍于平常抵达地球的太阳风,其在2013年年中达到周期峰值。材料二太阳结构示意图。(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图中能够源源不断释放能量的是_圈层(填太阳外部或太阳内部),其能量产生的反应过程称为_反应。(2)太阳风暴是_层(填字母)的太阳活动现象;据材料推测,上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出现的年份约是_年。(3)太阳活动产生的主要影响有_。(4)北半球冬至日时,下列各地能够观察到极光现象的是_。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影响。第(1)题,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第(2)题,太阳风暴产生于太阳外部的日冕层,即图中的F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风2013年年中达到周期峰值,因此上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出现的年份约是2002年。第(3)题,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观察到极光现象需要在较高纬度地区的夜间。北半球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图中乙、丁纬度太低,甲地极昼,丙地极夜,因此本题选C。【答案】(1)太阳内部核聚变(2)F2002(3)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