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272570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112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秋教科版科学三上4.7空气有重量吗word教案1使用范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作 者:李张宇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撰稿时间:xx年1月一、教材分析: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 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教材表现为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第三板块:单元小结。教材表现为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可以看出,教材

2、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量化本质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二、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空气有重量吗,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原有想法。活动二是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是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活动四是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3、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五、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两个气球,透明胶,一根杠杆尺,记录表。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一个托盘天平,一盒砝码,一个皮球,放气针,两枚回形针。六、教学过程: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1(出示一个空瓶)这个瓶里有什么?2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请大家思考几分钟。4怎样称空气?用什么称空气?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

4、这个小天平来实验吗?该怎样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用小天平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质疑,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排除气球的重量?开始时要使小天平平衡。)6实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什么?请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吹气球时要注意安全。7学生实验记录。(把学生的记录贴出来:开始时 充气后)8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原本平衡的小天平,挂上了充气的气球后,小天平发生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擦去“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并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

5、想法,在单元中有多次出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1(出示两组小天平)这两个小天平倾斜度一样吗?为什么这个倾斜度比较大,那个倾斜度比较小呢?2在实验中要使空气的重量能明显的看出来,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3那

6、怎样使用天平来称球里面的空气?4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 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重量?板书:球。那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用小天平能称出空气的重量吗?用小天平称和用天平称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6这节课大家都很棒,用小天平来实验知道了空气有重量,并且用天平精确测量出了空气的重量。(出示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那这瓶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7拓展:球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

7、,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但一个像我们课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装的空气约有500克,差不多跟两个苹果一样重。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活动四单元小结,完成作业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七、板书设计:空气有重量吗?开始时 充气后天平球 球+

8、空气空气的重量很轻八、教学反思:新修订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度加大了。在空气有重量吗这一课中我感到如果跟着教材走,学生学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偏要拉着学生走,不仅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下面就两个环节来谈谈一些所思所想。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处理用小天平来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的实验要考虑到排除气球本身的重量,还要考虑到首先要让小天平平衡。学生的思路就卡在了没有想到要让小天平平衡。而我出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气球,本想刺激学生思路能想到要使小天平平衡,但是课堂上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的思路僵化了。这个问题不在学生的最

9、近发展区,他们的思路根本没有朝这个方向去,要从此岸到达彼岸就很困难了。老师要朝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当学生想到要在小天平两侧挂上两个气球时,作这样的引导:挂两个气球大小一样还是不一样?为什么?(出示两个气球平衡的小天平)这样行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意识到要使小天平平衡才能排出气球本身的重量,这样的话不需要学生说出来,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已达到目标了。并且这样的引导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他们的思维能跟上来。二让学生轻松的从此岸到彼岸在处理用天平称量皮球内空气的重量这个环节,原来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在演示前能把完整的测量过程说出来,当学生说完要称充满气的球后,我追问那接下来怎样做?学生一片茫然。但学生数学上

10、已学过已知两样物体的重量,再知道其中一样物体的重量,求剩下物体的重量。为什么应用到求球里空气的重量,学生就变得不知所措呢?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一步从此岸跳到彼岸难度高了点。首先皮球不是透明,学生看不到里面的空气,称量充满气的球,学生会把这个数据当成是球的净重量。所以接下来怎样做学生就搞不懂了。一步跨不了,就分开一步一步来。学生说到要称充满气的球,按照学生的做法来做,把数字记录下来,然后问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记在黑板:球+空气。问学生下一步怎样做?有了清晰的数字和说明,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测量出皮球内空气的重量。九、引用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附送:2019秋教

11、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

12、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

13、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

14、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

15、同的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