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3250919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江西书院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以私立或者官私兼具的形式存在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育机构,又是研究学术的重要基地,更是传播文化、影响社会风 气的重要力量。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废止于清末,有着千年历史。江西是我 国古代书院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两宋时期书院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居于 全国前列,更是涌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的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 地位,对江西教育昌盛、学术繁荣、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键字:宋代 江西 书院 特点 影响目录绪论 3一、宋代书院兴盛的背景 4(一)经济条件 4(二)政治条件 4(三)文化因素 4二、宋代江西书院的教育特点

2、 5(一)规章制度 5(二)名师任教 6(三)讲会辩论 7(四)崇祀先贤 8三、宋代江西书院的影响 9(一)对教育的影响 9(二)对学术的影响 9(三)对社会教化的影响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1绪论江西,一个与沿海地区相比并不算发达的地区。但每个省市都有它独特的魅 力,都有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做出贡献。在宋朝,江西是一个有着辉煌的地方。那 时,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江西对全国的影响是可以称为“巨大” 的。宋朝,在武力方面可以说乏善可陈,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对峙中处于下 风。故统治者的精力主要用于军事、政治和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对教育事业, 特别是对于官学的发展尚无暇兼

3、顾,在这种形势下,书院适应于教育事业发展的 客观需要,应运而兴,致使宋朝文化繁荣、思想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至今有着重 要影响的历史文化人物。婺源朱熹、金溪陆九渊、永丰欧阳修、临川王安石、修 水黄庭坚等大批江西人,他们在思想学术与文学方面的成就巨大,贡献多样,几 乎可以说一手奠定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身为一个江西人,对于江西这块土地千年以来曾历经的辉煌倍感好奇,而那 时的江西书院文化的发达更是使这块土地在中国的版图上令世人瞩目。书院是中 国文化教育史上有着千年历史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担。对于江 西这个地域而言,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尤其在宋代,江西的书院不仅林立 各地,而且学规完备,影

4、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书院在宋代得到兴盛,宋代的江西自然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名书院。 朱熹和堪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誉满江南,朱、陆学术辩论之地的 鹅湖书院,“心学”起源地,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还有英才荟萃的白 鹭洲书院。这几座书院都是引领全国书院文化的翘楚,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不可 取代的位置和影响,更是江西文化的骄傲。宋代书院兴盛的背景一个朝代的兴盛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宋代的书院自然也有 它兴盛的缘由。(一)经济条件11 世纪前期的北宋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贫困,曾出现“积贫积弱” 的现象,但经过范冲淹的“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之后,宋代的经 济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这对当时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迎来 了发展的契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推动着宋代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 进步与提高。不仅如此,印刷术也推动着宋代书院的繁荣,蔡伦发明以低成本、 轻便的纸代替了昂贵、笨重的帛简,使书籍的推广由梦想变成了现实,图书不再 是社会上层人士的收藏,大大增加了民间的士人接触图书的可能性,普通人才有 可能与贵族们共同接受文明的洗礼,更是促进求学方式的迅速转变,由“口授” 变为“视简而诵”。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更使得 这种以藏书、教学的书院得以发展。(二)政治条件经

6、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时期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必定使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产生变化。土地政策的改革将士庶界限打破,庶族获得大量土地。同时 因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使庶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故此使得原本 得利的阶层在经济和文化上失去优势,门阀观念最终会在社会上消失,从根本上 动摇了着整个阶层的社会地位。没有地位的士人重新在科举制度中看到出头之 日,士人阶层得到不断扩大,社会出现争取科举成名的求学之风,为书院提供数 量庞大的求学人士,从而促进书院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三)宋代书院产生的文化因素我国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即使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毁灭性 的打击,依然春风吹又生,在汉代又

7、逐渐发展起来,直至东汉已发展为当时占据 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可私学只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并非官方机构,故当时 的学校都是政教分离、官私分流的局面,但无论是官学或是私学,终究是培养人 才之地,一样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宋初的诸帝,一方面竭力宣扬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尊孔崇儒倾向,另一方 面又觉得崇佛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更不用说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建国初期 就大力提高道教的地位。三教并存的政策使儒学在长期的碰撞、反思、整合中铸 造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 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满足了宗法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正是私人讲学的经验 以及儒学的发

8、展,为宋代书院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不仅如此,唐代时期的官学随着科举制度和考试内容的演变而不断衰败,尽 管自宋太祖开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打破官学衰败的局面,但效果极为 不佳。一方面,北宋统治者深刻地明白可以在马上夺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 天下的道理。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极为迫切,通过科举制度给予及第者以相当丰 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来吸引有才干者为国效力,以致求学者数量大增。另一方面 朝廷却因财力有限,无法大量兴办学校,供不应求。一些求学者无法进入官学, 甚至有些求学者认为官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不愿意进入官学。面对广 大学子对求学的渴望,许多名人大师自创书院授教,顿时出现了创

9、办书院的热潮, 间接地也为朝廷解决了兴办学校的问题,必给予书院大力支持、支助,进一步推 动了书院的发展。可以说,官学的衰败为宋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宋朝统一中原,摆脱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 经济、文化方面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书院也不例外。南方书院的发展 明显比北方要活跃得多,在北宋 73 所书院中,只有江西一省有 23 所书院,远远 高于其他省区,是北宋时期的书院发达地区。曹松叶先生就曾评价“江西省是宋 代书院发生的动力所在”,用这句话来表示江西对整个北宋的贡献,可见江西书 院在北宋时期的地位非同一般。而南宋时期,江西更是创建了 164 所书院,超过

10、了南宋之前所建的书院总和,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南宋书院获得了更加深 层次的发展,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规模、设施、书院制度都是比北宋时期更加完 善。故有一些实力雄厚的书院涌现出来,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 宋代江西书院的教育特点每个书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教育特点,而江西书院能在宋代书院总数中高居 榜首,如此强大生命力,肯定有它独具一格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的精华部分影 响着中国教育史的优良传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一)规章制度有人说,天下书院千百,以白鹿、岳麓、睢阳、崇阳为代表,其中之最必为 白鹿。白鹿洞是当年李渤在此韬光养晦读书养鹿之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从太平 兴国二年(

11、977)到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历经风雨,兴衰更替,一座书 院盛衰的命运并不能取决与它自身,即使身处山间,仿佛与世隔绝,但其命运依 旧被大势所牵动。而有一个人的到来和努力,使这座书院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并享有“海内第 一书院”之誉,此人便是朱熹。朱熹(11301200),宋朝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 家,儒学集大成者。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被任命知南康军,亲临白鹿洞勘 察,认为这里是一个讲学著述的好地方,但却一废累年,不复振兴,甚是可惜。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打算兴复白鹿洞书院。随后他通过多种渠道申报朝廷请求支 持,但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反而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嘲笑和讽刺。可这并没有 动摇

12、朱熹的决心,尽管举步维艰,仍然着手进行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工作。经过不 懈地努力,于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重建成形。一个书院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规章制度才是书院教学的固本之策,规 范着学子们的言行举止,督促他们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朱熹深知其重要性,缜 密地为白鹿洞书院制订了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一系列准则和规章,首 先强调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儒家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为学的目标,是针对沽名钓誉这一情况提出的, 体现书院精神是一种理学的教育理念。再又规定学生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行而言,更是从“

13、修身、处事、接物” 方面具体分析了“笃行之事”,提出了立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 要、和接物之要的基本准则,显示出了强烈的道德实践的倾向,是做人做学问的 基本要求。这份揭示是以维护封建纲常为目的,协助了国家政权所需要的统治稳 定,故得到了宋理宗皇帝的大大赞扬和推崇,手书白鹿洞书院揭示赐予众学 子。其后,揭示被摹写,被模仿,遍及全国书院。于是,白鹿洞书院的规章制度 便成了之后书院规章的典范,这也是白鹿洞书院在宋代数个书院得以领先的原因 所在,是后世书院教育甚至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二)名师任教历史上大部分书院都因人而出名的,但往往又因人的离去而逐渐萧条。这人 必须是

14、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大名人,是人们所仰慕追随的,只有这样的人办起书院 来,就算他的书院建在穷乡僻壤之所,学者们仍然会不顾艰辛的前去求学。位于 江西贵溪应天山的象山书院便是如此。淳熙十四年(1187),金溪陆九渊的门徒 彭世昌便来到了贵溪,此行本意原是寻找老朋友游玩,但在登上应天山时发现此 地水碧山青,古木参天,景致怡人,立马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并跟好友张氏兄弟 商量,请陆九渊先生来此结庐讲学,岂不是美事一桩。好友也欣然同意,建书院 请陆九渊先生到此讲学。当时正值宋代书院盛行,朱熹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在 书院中讲学授教,一时间远近驰名。这使得陆九渊也产生了强烈的办学念头,便 接受了彭世昌的恳请,带着诸

15、多门徒登上了应天山,发现这里的山水景色确实不 错,便在此开学讲课,又见应天山山形如象,逐改应天山为象山,学馆改名为象 山精舍,而陆九渊被人称为象山先生也是由此而来。象山先生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一个天才式 的人物。在南宋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时期,他开创了心学派,成为理学一大流 派,并与朱熹同名。对于象山精舍的管理,先生采取不建斋舍,不供饮食,不立 学规的的方式,全靠陆九渊先生的精神来感化、影响学生。从他的办学方式来看, 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与两位大师性格、思想、 学术方面本来就不相同有关。陆九渊先生在象山精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可以

16、说是“随其人有所开发”。有时候是严肃认真的升堂讲说,在日常教学中他又会 以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方式教学,更甚者他还会带着他的弟子登山诵经,寓 教于乐的游玩山林,可见象山先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师尊,他的讲学授教贯 穿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精神,将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使人生艺 术化,促进人性健康发展。如此独特的教学方式自然引得求学者接踵而至,五年 时间,名满天下,使象山精舍有了“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盛誉。可惜好 景不长,尽管陆九渊不愿离开象山接受诏任,但终究于绍熙二年(1191)九月, 挥别象山,赴荆门上任。本想在官场一展才华,谁知却因旧疾复发,操劳过度, 于绍熙三年冬十二月逝世。陆九渊先生去世后,象山精舍遂致渐衰。宋绍定四年 (1231),象山精舍被赵彦械因交通不便为由,报告朝廷,迁至贵溪县城的三峰 山下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