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23763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背唐诗25首(拼音注音、简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y eng e咏鹅lu o b in wdng 骆宾王e e eq u xi eng xi eng ti m g e鹅,鹅,鹅, 曲项 向 天歌。 b a m co f u l ushu i h(5ng zh g bo q mg b o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简析 : 这首 诗从一个 七 岁 儿 童的 眼光 看鹅游水嬉 戏的 神态, 写 得极 为生 动活 泼 。首句连 用 三 个“ 鹅” 字, 表达了 诗人对 鹅十分喜 爱之情 。 这三 个“鹅 ” 字, 可以理解为 孩子听 到鹅叫了三声,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 戏, 十分欣 喜 , 高兴地 连呼三声“鹅、 鹅、 鹅” 。 次句“

2、 曲项 向天歌” , 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 ”二字 形容 鹅向天 高歌之 态, 十分确 切。鹅 的 高歌 与鸡 鸣不 同 , 鸡是 引 颈长鸣 , 鹅是曲 项高歌。三、 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浮”“拨” 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 的 姿态。 “白 毛” “红 掌” “绿水 ”等几个色 彩鲜艳的 词组给人 以 鲜 明 的 视觉形象 。 鹅 白 毛红掌 , 浮在清水绿波之 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 “白鹅 嬉水图 ” , 表现出儿 童时代的骆宾 王善于观 察事物的 能 力 。骆宾王 与王勃、 杨炯 、 卢照邻被称为“初唐四 杰 ” 。 徐敬业

3、起兵讨伐武 则天 时 , 骆宾王 代他写 讨武檄。 檄文 罗 列 了 武后 的 罪状, 写得极感 人。 当武 后读到 “一抔 土之 未干 , 六尺之孤安在” 两句 时, 极为震动 , 责 问宰 相为 何不早重 用 此人。 徐敬 业兵败后 , 骆宾王下落不明 。mi n n 6ng悯农l ish n 李绅ch u h e r 1 dmgw u h cnd 1 h e xi a t u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shu i zh i p an zh Eg can l i l i ji e x inku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

4、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d mg gu cn qu e l du登鹳雀楼w

5、mg zh i hu tn王之涣白日您山j尽,黄g河入海流。y u qi Sg qi n l 1mdg 出g sh mg y i c 由g l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一层 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濠。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 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

6、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 “千里 ”“一层 ” ,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 ”“更上 ”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 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前两句 “白日 ”和 “黄河 ”两个 名词相对, “白”与 “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 ”与 “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后被洪水冲没。mngh dor dn孟浩然ch m mi dnbu ju e xi odch u ch u wn t i n

7、i o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y e Id f gy u sh 由g hu a lu o zh 1 duo shoo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简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春眠不觉晓” ,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 ,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8、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chu dng qi n mng yu e gu mg y i sh 1 d i sh mg shu mg床 前 明 月 光 ,疑是 地上霜 。*gm5gm,:氐工百/x齐 简析: 这首诗 写 的是在 寂静

9、的月 夜思念家 乡 的感受 。诗的前 两句 “床 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 的特定 环境 中 一刹那 间 所产生 的 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 的 人, 白 天奔波忙碌 , 倒 还能 冲淡 离愁, 然而一 到夜深人静的 时候 , 心头 就难 免泛起阵 阵思念故 乡 的 波澜 。 何况 是在月 明之 夜 ,更 何况是 月 色如 霜 的 秋夜 。 “疑 是地上霜 ” 中的 “ 疑” 字 , 生动 地表达 了 诗 人睡 梦 初 醒, 迷 离恍 惚中 将 照 射 在床前 的 清 冷 月 光 误作 铺在 地面的浓 霜 。 而 “霜 ” 字用 得更妙 , 既 形容 了 月 光 的

10、皎洁 , 又表达 了 季 节的 寒冷,还 烘 托出诗 人飘泊他 乡 的 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 句 “举头 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深化 思乡之 情。 “望”字 照应了 前句的 “疑” 字, 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 醒 , 他 翘首凝望 着月 亮 , 不 禁 想 起 , 此刻 他的 故 乡 也 正 处在这 轮明 月 的 照 耀 下。 于是自 然引 出了“ 低头思 故乡” 的结句。 “低头” 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 完全 处于沉思 之 中。 而“ 思 ” 字又给读者留 下丰 富 的 想象 : 那家 乡 的父老兄 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

11、往事无 不在 思念之中 。 一个 “思 ” 字所包 涵 的 内 容实在太丰 富 了 。这首五 言绝 句从“疑” 到“ 望 ” 到“ 思 ” 形象地揭示 了 诗人的 内 心活动 , 鲜明 地勾勒出 一 幅月夜 思 乡 图 。 诗歌的 语言清新朴素 , 明 白 如 话; 表达上 随 口吟 出 , 一气呵成。 但构 思上 却是 曲 折深细 的 。 诗歌 的 内 容容易理解 , 但诗 意却 体 味不尽 。l ibd 李白xi O sh i bu sh i yu e hu zu o bd y u p n小 时 不 识 月 ,呼 作 白 玉 盘 。y u y i y o t d j ing f d z d

12、 q ing y tndu m又 疑 瑶 台 镜,飞 在 青 云 端。 简析 :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qi U p u g e秋浦歌l i bd李白b d f a s n qi 由 zh mg 白发三千丈, b u zhi mmg j ng l

13、1 不知明镜里,yu n ch s i ge ch tng缘愁似个长?h e ch u d e qi u shu mg何处得秋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 “白发三千丈” 作了奇妙的夸张, 似乎不近情理, 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 ,因为; “个长” ,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

14、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 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 鬓染秋霜呢?n i ao m ing j i an鸟鸣涧w dng w百王维r enxi dng u 1 h u a l u o人闲桂花落,y e j ingch m sh ank ong夜静春山空。y u e c h u j ingsh anni co月出惊山鸟,

15、s h i m ingch m ji n zh Eg时鸣春涧中。 简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 、 “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 ,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 , 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 ,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 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末句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便是以动写静, 一“惊” 一“鸣” , 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ch m y e x i y u 春夜喜雨 d u f u 杜甫h aoy u zh 1 sh i ji e d mgch tnn d f a sh g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