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19067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水准。而课堂教学的手法,是检验教师使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持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促动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

2、现活动化”等观点在课堂上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能够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行价值观教学时,有有意设计情节,让学生模拟在百货商店为购物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持续完善自己的言行,理解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别,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理解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

3、出来。我们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在家相对比较孤单,采用互动的情景教学,也促动了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道德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理解,深化明理,而展开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升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展开课堂辩论的环境。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

4、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思辩水平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当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水平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

5、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实行总结和准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展开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实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理解,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水平,促动道德素质的提升。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绝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注重周围的

6、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注重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很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

7、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动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理解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自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理解。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

8、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有这样一个故事:张蓝的父母离婚后,张蓝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张力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