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场调查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14882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场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场调查报告(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房产资料网 地产人的百科全书成都市场调查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成都宏观经济环境3一、城市概况3二、城市规划41.成都城市发展战略42.成都市都市区总体规划43.区域定位44.城市发展方向55.城市发展热点区域5三、宏观经济环境61.GDP62.固定资产投资63.社会消费74.居民收入7四、人口状况8第二部分成都房地产市场状况9一、政策背景9二、成都房地产市场总体概况101.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日益增大102.外来资金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113.成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114.竞争日渐激烈,市场细分必须更加明确12三、成都房地产各类型市场概况121.住宅市场122.甲级写字楼市场143.商业

2、市场154.二手房市场(商品房)17四、2006年上半年成都各片区房地产市场一览(部分在售项目)171.城东片区:172.城南片区:193.城西片区:214.城北片区:225.城中片区:23第三部分成都土地市场状况26一、2004年-2006年上半年成都主城区土地成交状况261.2004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262.2005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303.2006年上半年成都主城区土地交易列表31二、近年成都主城区土地市场比较分析34第四部分消费者状况36一、解读成都36二、生活形态分析36三、住宅消费特点37第五部分综合评述39第一部分 成都宏观经济环境一、 城市概况 历史文化成都是四川省

3、省会,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秦汉以后一直为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重镇。世称“天府”,又有“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花城”等称呼。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向人们讲述着成都的重要地位。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行,成都凭借GDP及科技人员拥有量名列西部城市第一的实力,理所当然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总土地面积12390平方公里,成都市市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中区,现为锦江、青羊、金牛、成华、武侯五个行政区及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土地面积430.1

4、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区的主体。另有两个郊区:龙泉驿区和青白江区,有土地面积948.15平方公里。合计成都市区面积1381.31平方公里。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气候资源独特,年平均气温在16 .4左右,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水资源、生物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 生活特色成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居住。成都人喜欢饮茶,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成为蓉城一景,且茶楼设施、服务俱佳。成都人闲暇舒缓的生活心情与清茶一起飘香。成都被称作“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大部分原因也许就归功于成都的气候、人文及闲适的生活习惯。 行政区划目前,成都市辖8区4市(县级市)8县,即锦江

5、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尚新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郫县、新都县、大邑县、新津县、双流县、金堂县、蒲江县。二、 城市规划1. 成都城市发展战略 中心城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七个卫星城镇: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2. 成都市都市区总体规划: 都市区是由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等七个卫星城与中心城共同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群,是形成成都现代化都市的主体,都市区

6、幅员面积3260平方公里、也是中心城规划区范围,各卫星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都市区的整体功能。 都市区是市域城市化及第二、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都市区以内为一体化的城市地区,区内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在2010年以前逐步实现一体化;各卫星城既相对独立地承担所在区域的中心职能,又分别承担中心城的部分功能。 另外,市政府同时提出了要构建“30分钟大成都”的概念,即从成都市中心城区到每一个外围功能片区最多只要30分钟车程。3. 区域定位:随着3260平方公里的大成都概念提出后,初步拟定将一环路作为城市中心区,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功能;一环路至三环路以内,作为主城区,主要作生

7、活区;三环路至外环路之间,作为环城区,重点发展各类产业;温江、郫县、华阳、龙泉等周边城市届时作为“大成都”的外围功能片区,将形成产业跟生活配套的格局。4. 城市发展方向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决定了城市要向更容易开发、开阔平坦的东、南方向发展;而西、北方向由于海拔高、开发难度大的因素,同时又多自然风景区,因此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从将来将成都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为经济圈的角度来说,城市也应该向东、南方向发展。 向东发展:根据成都市政府审议通过的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规划,以市中心城东地区、西临外环路、南至成龙路及成仁路,范围约76平方公里,总体结构为1个副中心,1个片区中心,

8、3个片区,15个居住区,四纵五横的干道系统。该规划区是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生态型新城区,是城市副中心。 向南发展:根据成都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规划,成都市南部副中心是以人民南路南延线(火车南站外环路)周边为核心的34平方公里地区,重点以发展科研、教育、文化及高科技术产业等功能的,以高新技术发展导向的综合性城市科技产业文化区;人南延线和火车南站立交桥有机地连接了旧城区与城南副中心,未来地铁线穿越人民南路主干道使城南副中心畅通无阻。5. 城市发展热点区域 城东区域改造热点区城东片区2000年以来市场发展迅速,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市向东发展规划、成都市

9、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三大规划的出台,极大的刺激了该片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南城市副中心区域建设热点区城市向南发展方向的确定,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同时,临近成都市高品质楼盘开发集中区城南,使得城市副中心规划发展地带更加令人向往。 周边卫星城辐射热点区城市向南发展方向政策出台、天府大道开通成就了华阳;撤县变区、成温公路的施工带热了温江;同时其他卫星城镇也正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目前已经有众多实力开发商,如华新国际、建信、新希望、棠湖集团等进入卫星城,未来几年内,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将持续升温。三、 宏观经济环境1. GDP2005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年递增长13.2%,比“九五” 时期

10、上升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82.3亿元、1007.7亿元和1181.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3%、16.9%和11.8%。2.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57.4亿元,增速达40.1%。可以看到,2005年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超速发展,发展势头较为猛烈。3. 社会消费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99.2亿元,比2000年增长80.3%,年均增长12.5%。比较GDP和社会消费2图标,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和GDP基本是同轨迹发展的,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是同步的。4. 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7649元增加到2005年的

11、113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16元增加到4485元,年均增长8.2%、8.3%。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2004年成都市人均可支配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而住房消费作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不断增加,保证了成都住宅需求市场的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四、 人口状况 2000年末成都市总人口1013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居第四位。其中,市区人口336万人,县(市)人口667万人;女性人口497万人,男性人口516万人;全市共317万户,其中,市区为111万户,县(市)为206万户。全市平均每户3.2人,其中,市区平均每户3.

12、0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8人,其中,市区人口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370人。 2005年末成都市户籍人口10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万人,出生率为6.97;死亡人口5.7万人,死亡率为5.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6;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4.61%。从2000年和2005年人口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66,远低于“十五”人口发展目标中4的指标,成都市的人口数量发展应该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城市人口基数大,绝对增长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庞大的城市户籍人口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已经过于密集了;为减轻

13、城市负担,城市向外围发展势在必行。第二部分 成都房地产市场状况一、 政策背景2005年国家根据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和投机炒房的状况,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主要目的是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改善房地产的投资和需求结构,控制房地产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的局面,防止泡沫的产生,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其中包括了:3月17日央行取消房贷利率优惠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也再次上调。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8条措施。5月11日,建设部、发改委等中央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打击炒地”、“期房禁止转让”,成为此次房地产新

14、政的关键词。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颁发了相关政策,调控手段从行政手段提升到利率、税收手段,体现了坚决挤掉商品房价格泡沫,实现“硬着陆”的政策目标。2006年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国家根据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和投机炒房的状况,继续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由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联合制定的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于3月1号起施行,以规范房地产抵押估价行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2006年3月,国务院公布今年工作要点,提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调整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管办法,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享受

15、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4月28号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提出改善商品房结构、严格土地管理等六项措施。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公布延长全额征收营业税年限,房屋建筑面积90平方以下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等措施。所以2004年被称为房地产“政策年”,2005年被称为“宏观调控年”,2006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结合、条块结合,房地产市场新政的“组合拳”基本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宏观调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