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14780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措施分析 1区域金融中心的概念及其特征 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中心的一种。通常所说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且对区域经济能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主要在某一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充当该区域金融交易的枢纽,主要从该区域吸纳集中资金,再将其中的大部分用到该区域1。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证券市场、银行业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二是在金融交易方面,资本流通存在相当便利的条件,具有便利自由的交易市场;三是金融业发展密度高,作为载体的城市本身就是工商业发展中心城市,在本

2、区域中担当重要地位,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影响力;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方面的人才集中,信息交流方面,信息较为充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2。 2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与条件 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具备明显的优势。(1)历史传统。武汉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历史悠久,汉口地区曾为金融重镇,拥有国内颇有影响力的金融业聚集区。19世纪中叶,汉口即有现代银行业与传统票号、钱庄并存的局面。20世纪初期,汉口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至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本国银行发展为52家,外资银行增至20家,钱庄200余家。到1947年,汉口的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到60家

3、,保险公司43家,中国农民银行总部一度设在武汉,其他一些本国银行亦在汉设立分支机构,逐渐形成了包括拆借市场、国内汇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货币兑换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3。(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既是地处中部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改造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又是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武汉新港的规划建设,以及天河机场迈入中国“千万人次”机场行列,武汉正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稳步迈进。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主要大城市间将实现

4、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城市。以武汉为中心,1小时左右到达湖北省内各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郑州、合肥、长沙等中部城市,3-4小时到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中国主要大城市。这些都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3)现实基础。湖北省经济发展基础良好,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了条件。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共13家,银行机构37家,其中外资9家,内资28家,包括汇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东亚银行、瑞穗银行、苏格兰银行、东京三菱日联银行等在武汉设立

5、分行。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其中有45家在武汉开有营业部,合计营业部92家。武汉已经成为外资银行在中部地区的集聚地,武汉证券投资机构的集聚地,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融资规模,都体现出区域金融中心的特点。(4)良好的机遇。国家将武汉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省、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为武汉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自“十一五”以来中央深入推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鄂赣三省正联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接踵而至,为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

6、来,湖北省GDP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9594.19亿元,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拓展了市场空间。 3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面临的问题 尽管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有历史优势,有区位优势,有良好的基础,有机遇,但是在当前金融形势下,要将其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上海、北京、深圳等沿海城市依托经济、政治、区位与政策优势,金融改革先行一步,天津、重庆、成都等城市也借政策东风大力发展金融业,同时国内金融资源正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争夺,武汉金融市场首先要面对这种激烈竞争的考验5。(1)金融集聚力与辐射力不足。目前,这里法

7、人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区法人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少,市场集聚力有限。银行业机构只有湖北银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和湖北省信用合作联社4家法人机构,保险公司总部仅有合众人寿和长江财险2家,证券机构总部仅有长江证券和天风证券2家,信托仅有交银国际信托和方正东亚信托2家,期货公司总部也仅有长江期货和美尔雅期2家,还没有1家公募基金公司。缺少全国性有形交易市场,如股票、拆借、黄金、外汇和期货市场等,造成市场辐射力不足。重要商品市场发展缓慢,突出表现是商品期货市场发展滞后。(2)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尽管武汉100强企业整体规模在全国靠前,但从规模、效益、领军企业、百强企业行业结构的变迁、企业科技投入力

8、度等方面来看与大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规模上,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商贸零售等是武汉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从这些行业的领先企业来看,武汉仅有东风汽车公司成长为全国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其他行业还与全国500强企业领先者存在较大差距,更缺少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企业。从效益上来看,武汉企业100强盈利能力下降,2007武汉企业100强收入利润率为5.09%,高于同期全国500强水平(4.42%)。但2011武汉企业100强收入利润率仅为4.33%,比全国500强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武汉企业100强的盈利能力的绝对值、相对值都在下降。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行

9、业占比过高,2011武汉企业100强,仍然偏国有、偏传统、偏重型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仅有8家。前十强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传统企业。受发展阶段和产业层次的制约,武汉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较为滞后,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从科技投入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2011年武汉企业100强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68家,平均研发投入2.97亿元,研发开支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92%,略高于全国企业500强的水平(1.41%);研发投入行业差别明显,68家有研发支出的企业中制造业占绝大多数,而服务业企业大部分没有研发投入。(3)经济依托仍显不足。从经济总量上看,2011年,武汉市实现GDP6756亿元,不到上海和北京的一半

10、,也赶不上天津、重庆、广州和深圳。从经济基础看,武汉是老工业基地,但名牌、名品和名企不多,企业整体效益、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积累、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偏低。从周边城市群看,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水平低,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也不强,难以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相比,与同为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优势也不突出。 4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思路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武汉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通过发掘建设一批有特色、错位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吸引金融机构的集聚和投融资客户的交易,从而形成武汉金

11、融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力争用3到5年时间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特色明显”的区域金融中心5。培育和集聚金融机构。一是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吸引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来汉发展。政府应该提高税收制度的一致性,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避免与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金融创新奖项,以鼓励地区内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二是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优做强。三是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授信审批中心、稽核监督中心、审计中心等区域性管理中心,吸引更多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信用卡中心、数据

12、备份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电话销售中心、区域业务处理中心、培训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四是突破性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来汉兴业。(2)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一是创新金融工作理念。我们要创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理念,既要加大金融机构前台服务中心的引进力度,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同时也要体现武汉特色,发挥武汉人才、通讯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地域安全等综合优势,大力支持推动光谷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园建设。二是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在金融组织创新方面主要有两个设想:组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组建光谷科技银行。三是创新金融市场模式。武汉目前尚没有区域性的金融市场,极大影响了武汉金

13、融市场地位的提升和金融影响力的发挥。区域性票据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作为武汉最具条件、最具优势开办的两个区域性市场。四是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加快金融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做好金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五是创新金融调控方式。采取宏观调控与微观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突出实施结构性调控,加大金融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能够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等产业,优先满足

14、两型产业、两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确保在严峻形势下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积聚金融人才。制定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到武汉发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努力培养国际型金融人才。探索利用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等方式,使金融人才得到多岗位的实践锻炼,丰富经验、砥砺才干,着力打造懂金融、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创建“A级信用市”、“信用城区”、“信用社区”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诚信武汉”,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严厉打击各种金融诈骗行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制度,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