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314252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北京大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课程前言王鲁湘: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中国传统文明要素在现实心理需求以及与西方思想 要素的互动刺激之下, 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东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深度交融, 甚 至有观点认为, 如今东西方文明已经来到了一个共同面临文明转型的时代, 那么究竟应该如 何梳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不同文明如何对话与共处?中国文明转 型的方向又是什么?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 生。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先生早年曾务农、务工近八年, 二十五岁那年考入上 海师范大学,分别在历史系、英语系和艺术

2、系学习。毕业四年后赴美留学, 获得美国伊利诺 州立大学欧洲中古史硕士学位和俄勒冈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2 年他因乡土情重,结束了 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教学生涯,回到北大教学、研究至今。王鲁湘: 谈到文化, 我们知道这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八十年代的时 候,我们甚至还有一个全民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讨论, 那么怎么来界定像文化这么大的一 个概念呢?朱孝远:这个文化确实概念太大,有的时候概念太大,就很难界定,但是文化首先是和 自然状态相对立的, 相比较而言, 因为从人的那个角度来说, 基本上是生活在五种处境里面, 第一种处境我们叫做人的生物处境, 要有生命。第二种处境叫物质处境

3、,要吃饭, 要有衣服 穿。第三种处境,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处境。第四种处境叫做情感处境。 第五种处境我们叫做 文化处境。王鲁湘:哦,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处境。 朱孝远:对,文化处境。文化首先是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和社会的关系,有 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和文化的关系,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大的概念。王鲁湘:所以这样的话, 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讲课的一个主题, 就是东西方文明,那么这个是我们过去使用的一个略小于文化和文明的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它有一个地域, 那么这个东西方是怎么区分的呢?它这根线划在什么地方?朱孝远:东方基本上是亚洲,那么西方基本上是欧洲,但是文化又比它大,它是一种文化的概念,那么你比如说,欧

4、美这种地方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西方文化也包括美国的文化,那么东方文化也不仅仅是指中国,还包括中国周边的那些地方, 主要它不是以国家为划分的,而是以文化上的一些基本的特征,比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的文化标志,文化传统,宗 教信仰等等。王鲁湘:你比如说,我们一般常常把东方文化就是大概的定义在亚洲,但是我们看一下亚洲这个文化它彼此之间差异性是如此之大,你比如说我们如果说亚洲的话, 我们可以把以色列、耶路撒冷这个都划到里头,可是耶路撒冷产生的几大宗教却基本上是影响了西方的文 化,西方的文明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两河流域的文明, 我们发现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明从这个地理上好像是划在亚洲地区,但事

5、实上你看它大量的文明因子是在对地中海北岸的后来的欧洲文明在产生影响,所以在这里头,我们要使用东西方文明的时候或东西方文化的时候,怎么去摆脱这样一种复杂的纠缠。朱孝远:这就使我想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的一个观点,黑格尔呢,实际上就觉得东方文化里面,主要就是中国文化,他觉得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可以作以比较。而波斯文化和罗马文化可以作以比较, 但是他说中国文化没法比较, 所以他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里面东方 的东方。实际上研究文化只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把它叫做国民性的层次或者民族性的层次,它基本上就是形而上的一些东西,文化表象、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伦理;然后就是各个地方的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

6、制度、教育制度;再最后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那些肤色、人种、语言、地理环境,那个是海上民族 还是农业民族,是游牧民族,吃的饭是什么?人的寿命是怎样?男女比例是什么?所以这些 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影响到人的一些社会的制度,而那个人的一些社会制度又会影响到国民 性,这么一些情况。好,下面我们就请朱教授为我们演讲,朱教授演讲的主题就是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大家欢迎。英雄崇拜背后,西方强烈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循序发展的同时,东方为何能拥有拯救世界的力量?对比剖析东西方文明特点、局限以及相处与互补。朱孝远:很高兴来这里讲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补的问题,我就讲四个方面来谈一 下自己的看法。第一,我要

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我要讲讲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第三我想 讲一下东方文明的特点,最后,我想就东西方文化的互补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提出两个问题首先就来谈第一个问题叫 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们对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研究的时 候,我们总会为两个问题大惑不解, 为什么非常强势的西方文明, 在极力表现出它英雄主义 文化以后, 总会产生一种非常浓烈的悲剧意识, 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的就是, 为什么平稳的 循序发展的东方文明平时不那么起眼, 但是在危机面前却总能表现出非凡的克服危机、 抗击 危机的能力,成为化解危机的世界性的拯救之力?那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觉得从西方的古代历史说起, 在西方的文化

8、里, 一直存在着 一种东西,叫做“审美喜悦中的悲剧意识” ,在希腊人那里这种意识叫做 Arete 崇拜, Arete 它这个词的含义,就是指战斗时候的勇敢、英勇, 你英勇了干嘛呢,你英勇了就是要获得你 的荣誉,但是后来希腊人又认为,你这样呢还有点自私,真正的英雄是利他的,所以呢,那 个 Arete 崇拜就引申为品格上的完善、高尚。那么希腊人为了实现这样一种英雄崇拜,是不 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结果就造成很多悲剧性的后果。在荷马的史诗里,那些伟大的英雄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那个阿伽门农,他把女 儿祭了海神,打仗最英勇的那个人叫阿基里斯,他没有得到荣誉, 反而命丧黄泉, 还有一个 人就是想出木马计的那

9、个人叫奥德修斯, 战争是胜利了, 但是回家却回不了家。 命运把他在 海上漂泊了十年,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你为了追求那个Arete,或者你要去当那个英雄, 你就得像神一样去过日子,但是人又不是神, 神是不死的,我们知道希 腊有很多神,有宙斯啊、雅典娜,海神波塞冬,他们不死好好的在奥林匹斯山上过日子,但 是人要去像神一样过日子, 就要必死无疑, 但是希腊人为了那个极限的审美喜悦, 还是要这 么干。于是它在哲学上,大概是亚里士多德概括的吧,就是说,“生命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它的质量”,还有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的重量” 。所以人去像神那 样活着, 虽死犹荣。 为

10、什么呢?这就是英雄主义能造成生命中的最强烈的那种审美喜悦,那么为了实现这种喜悦, 就往往要用一种武功里面所说的化功大法, 什么叫化功大法呢?就是 说你平时功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为了打败敌人,你用一种化功大法使自己的功力突增十倍, 结果你就胜利了,但是你胜利以后,你也就死了。虽然战斗胜利,但是必然死去,这就是西 方审美喜悦中的悲剧意识。有一个哲学家他的名字叫雅斯贝尔斯,他就认为这个问题说到底,主要就是一个理想与 能力的问题,他说理想总是超过能力的, 那么你的受挫感就永远没有办法满足, 他的办法就 是要么你提高你的能力, 要么你降低你的理想, 但是因为你的理想永远不会降低, 你的能力 永远不能匹配你

11、的理想,所以这种悲剧意识,就永远不会瓦解。那么还有一个哲学家叫做海德格尔,他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主要是一个不平衡的问题, 什么东西不平衡呢?就是你的张狂和你的遮掩之间不平衡,他说了一句话,叫做“世界每分每秒在张狂,大地每分每秒在遮掩”。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人生啊运作得很快,就像那个钻井的钻头,钻得飞快,但是你旁边的保护系统也很好, 你的冷却系统也很好, 那么这样呢, 你也不会损害。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那个雅斯贝尔斯,他们开出了两副药方, 都没有办法从本质上来解决那个西方人的悲剧问题。但是很有趣,他们自己解决不了,就把目光对准中国,西方人一天到晚要问自己,中国有很多叫他们困惑的地方,他们要问问题,

12、第一个问题,一谈起中国就是说,中国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还要问中国的历史为什么这么长?还要问这几年中国发展为什么这么快?还要 问中国人为什么生活的那么悠然自得?没有我们那样的紧张感,这些大惑不解的问题, 常常困惑着西方尤其当代的西方人。二、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崇拜英雄,虽死犹荣,充满悲剧意识的西方,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念到实践, 西方文明的局限性体现在哪?西方那个文明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上述的英雄主义崇拜所造成的 透支和泡沫。这要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人的实践行为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一)从文化角度解读西方文明的问题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征服性的高科技文化。你说

13、从本体论出发,他把本体分成两个,一个叫自然、一个叫人,然后,自然是无机的,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有机的人对无 机的自然,就是一种征服关系, 所以西方那个景区挺漂亮的,上面造个城堡,我们中国人用木头造房子,他们是用什么?石头造房子,石头造的城堡马上就破坏人文景观,变成一种征服感。从认识上来说,西方文化有一种两元对立, 什么叫两元对立呢?就是容易把差异变成对 立,什么都要对立起来,对峙起来才能分高下,比如说灵与肉,比如说精神与物质,人间与 天国,人与非人,本我与他我, 从而就建立起来一种对应的关系, 但这两种关系是平衡的吗? 这两种关系不是平衡的,是有一种高低之分的,比如说本我,我这个词在西方是要大写

14、的, 你就不必了,你是他我就应该小写了,是不是,比如说,那个天国与人间,神肯定要征服人 的了,那么神要比人大,是吧,神要大写, GOD ,人应该小写,是不是,所以呢这样一种 对应的关系,什么都对应起来,两分法,结果,就搞得非常紧张,产生一种征服的状态。第三个情况就是他们很容易把事情看作物质化, 他们把自然认为是物质的, 把人也认为 是物质的,人是机器 ,这种书也是他们写出来的,中国人从来不写一本书叫人是机器 , 工具理性,主人对非人,就是这么一种征服关系。他们的美学啊,西方的美学上来看,也是 突出一种英雄主义,一种征服关系。米开朗琪罗那个大卫, 简直就是作了一个男人的榜样,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

15、画的那么妩 媚,那么这样一种东西都是放大了个人,目的是激起一般的人去当英雄。它的神学也是一神教,强调神的意志,神定论、天堂论、原罪、地狱体现了一种神对人 的征服,是不是,西方的天主教,本来它的教义里面是有一种这样的关系的,叫做合作论, 就是你如果要灵魂得救要进天国,一部分是靠上帝的恩惠,还有一部分是靠你自己的努力, 你做好事然后你就可以在上帝的帮助下,双方合作可以完成你的得救。但是后来出现一个人叫马丁 ?路德, 他觉得你自救, 你做点好事就能得救, 不是自救嘛, 不行,你应该把那个得救完完全全的变成上帝来救你。后来更复杂了,叫做“前定论” ,说你得救不得救,完全是神的意思,他想使你得救你 就得

16、救, 一切都定好的, 那么神的意愿你是不能猜测的, 因为你是低级存在不能搞清楚神的 意愿,也不要去猜了,一切都是前定的。后来加尔文说得更加的有趣,加尔文这么说, 他说假如你得救,你应该感谢上帝, 你要 感谢上帝的恩惠,假如你不得救,你也要感谢上帝,你要感谢上帝的公正。 所以这样一来你 就不要管了,这就是神对人的彻底征服。 从这些例子来说,我们看出什么, 我们看出西方文 化的价值核心是什么?就是一种过于重视物质占有和社会成就, 过于看重了征服, 它过于把 世界理解成是物质性的、 对立性的, 而没有看到人的存在的问题, 没有看到以人为本的问题, 这就很容易造成悲剧,这是从西方的文化来看的。(二)从实践角度解读西方文明的问题我们再从西方的实践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