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140129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平的民风习俗和习俗的来历特点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8-12 15:15 | 提问者:輫輫侳最佳答案孔雀开平的春节习俗碉楼之乡开平市。它比邻港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侨乡。开平的碉楼潭江、苍江相会,穿流而过,水深河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所以 又名孔雀开平。如大多数人一样,开平人很注重新年的团聚,本来大散四地的家人朋友们, 一到新春佳节都会如潮水般回笼到自己的大家庭里,一起忙活气氛浓重的节日, 很是热闹。我们这里的新年应该从年廿五就要开始准备了。准备新年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但这种烦人的事情能跟至亲至爱的家人一起分 担的话,却变成了一副祥和的画面,画面中众人的笑容告诉你,

2、他们只是在进行 一个快乐而兴奋的游戏罢了。年廿五到年廿七这几天里,就要准备年货过年。这 里没有年夜逛花市的习惯,所以一盆桔子和几盆鲜花都会在年廿九之前买好,图 个大吉大利、花开富贵的意思,过了年廿八就不会再买这些了。广东就有句“年廿八,洗邋遢“的俗语,就是说在年廿八那天要把家里弄得干 干净净的,好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样的大扫除通常都得全家总动员,女的负 责洗唰唰,男的就要发挥他们的男子汉精神-搬重的,洗高的。到了年廿九,就是要准备最后的努力了,贴春联、对子,是每家每户都要做 的一道工序。跟所有的广东人一样,比较注重“意头”,门口上、墙上都得贴上写 满吉祥话的对子、春联,把家里帖的红红的,增加

3、喜庆气氛。有钱一点的人家还 会买上灯笼、闪灯之类的装饰品,把家布置的象春节晚会那样子,煞是隆重!还 会准备一些橘子、新鲜蒜苗以及小红包,将这三样东西用红线扎在一起,挂在门 楣、床头、车上等等地方,寓意吉利和辟邪。年三十,是女人们最繁忙的时候,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啊。现在城市人都喜欢在饭馆上订上一桌,乐得清闲自在。但是遵循传统的还是 大部分人的选择,特别是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鸡 和鹅是年夜饭必备的菜肴,还有的就是其他应节又有意思的菜式,如蚝油生菜(生 意兴隆)、发菜干蚝(发财好市)、焖猪手(横财就手)、白灼猪舌(顺顺利利) 等等。会一边吃一边说上这些吉

4、祥话,挺有意思的。女人们虽然说烧菜弄的自己 焦头烂额的,但是看到家人们相聚一堂、欢声笑语的,相信心里除了说不出的高 兴外就没有他感了吧,毕竟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才是最重要的。吃过年夜饭,年轻一辈就喜欢在外面转转,或者放放烟花爆竹什么的(只有 农村那里可以)。在晚上,只要你愿意仰起头来,你都能看到黑幕上绽开的一朵 朵或大或小的烟花。炮竹声不断,锣鼓声不断,喜庆音乐不断,当然笑声更是不 断,这是农村新年里晚上的一大特征。而叔叔阿姨辈的就喜欢晚上打打小麻将, 或者开个棋局对战开杀。老人家就喜欢围在一起聊聊家常,嗑个瓜子这样子。在 村里一路走过,每个画面都会让人会心恩慰地露出笑脸。不禁说上一句“新

5、年真 好!”到了年初一的凌晨,就是 12 点一过,如果你还没睡的话,就会听到由 远到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不断,一声声囔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如果你还在街上的 话,看到的将是一群群的孩子拿着一大叠卡片大小的红纸条挨家挨户送财神的画 面。他们会停在一户人家门口,大声喊着“财神到,接财神”,然后那家主人就会 出来,拿出红包去换那些写着财神二字的红纸条。有些有毅力一点的孩子,会从 晚上12 点送到早上的7、8 点。当然那收入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是挺可观的! 新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开平人初一都不会去探亲的,要等到初二才去。 年轻的早上一起来去跟爸妈拜了年,讨了红包。就会出去玩了,周围走走。看到 年长的结婚了的

6、,拜个年,说上几句吉祥话准没错,都会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 走一圈回来,口袋通常都会满满的,不亦乐乎。早上还会有醒狮贺岁,就是村里 的或者是其他村的青年舞动狮头,打起锣鼓,给每家每户拜年,这样的活动会一 直持续到初三。妇女们早上就忙这拜东拜西的,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风调 雨顺。早饭一过,大家就会各找各的乐子去了。初二开始就要去探亲拜年了。拿着个篮子,装上礼品水果之类的,去亲戚家 去了。逗留的时间很短,现在家长都会把探亲交给孩子们去,孩子只要接到红包 就会走人了,有时快的话,一天可以走十多处亲戚,平均每家坐上 15分钟左右。 很形式的一种拜年方式。开平的习俗是必须要开了年才能在家里洗头发,才能

7、扫地。所以如果要到初 五初六才开年的人家,他们的孩子的发型都会很前卫的。年轻人的话就会去发廊 洗高价头。春节活动在十五才会结束,但很多人在开了年,吃了开年饭就会转入正常的 生活状态去了。开平婚嫁习俗(一)旧式婚嫁旧式男婚女嫁,都是奉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一般经过相亲、文定、迎娶等 过程。男女婚嫁一般花 16 岁左右。I、相亲、文定共和国成立前,礼教森严,男女青年很少有自已的择偶机会,大多都托媒相亲。 在这种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专以撮合男女婚姻为业的媒人,他们平时走东访西, 对许多未婚男女的出生时辰、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了如指掌,一旦谁家子女相 亲,就可以为其提供情况,穿针引线。相亲后,如果男女

8、双方都满意,男方便择 日把礼金、礼饼送到女家,女方收下便是正式答应男方的婚约。共和国成立后, 相亲仍然存在,但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2、嫁娶嫁娶,根据不同的俗例要经过以下几种仪式。 匿阁姑娘出嫁前一个星期左右要上阁,由姐妹轮流陪着,不让别人看见,这就 是匿阁。所谓阁,就是在屋内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若干人坐卧的平台,四周围上 布帐。匿阁期间,主要是反复练习出嫁时唱的“女哭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养 育之恩、兄嫂教导之情和嘱咐弟妹要听长辈的话等),每次练习哭唱时厅里都挤 满听唱的亲人。上头新郎在成亲之日的早上要行“上头”礼,市内水口龙塘地区的“上头”礼最具 代表性:新郎成亲之日,天末亮,长辈在家中摆

9、设一个圆形大簸箕,并在其上面 放一小木斗,斗内放一些谷、一枝柏和若干个铜钱;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 口封严以示保住钱物,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边梳边唱为新 郎祝福之歌,然后戴上插红插花的礼帽。出阁上轿 结婚之日,新娘沐浴洁身,梳装打扮,待花轿一到,由择定的人背 着出阁上轿;花轿抬至闸口时,弟妹上前“嘱轿”;随花轿而行的,有送行的姐妹, 有挑嫁妆的人。新娘从离开娘家直到被抬出村外都唱女哭歌。坠轿当新娘乘坐的花轿抬到男家的村口时,花轿要停下来,由同来的一名妇女 撑开纸伞,由另一名同来年长妇女手捧谷斗把“爆谷”撒向花轿,取落地开花、谷 米满地之意,此时新娘就要和送行的姐妹一一道别,

10、当轿夫起轿时姐妹们突然上 前把轿杠压一下,这叫“坠轿”,以示依依不舍之意。踢轿古时,男的不用前去亲迎,待花轿到了男家巷口,新郎披红簪花在伴郎陪 同下用纸扇在花轿门上轻叩一下,这叫做“踢轿”。接着,由一名妇女打开轿门把 新娘背出,另由两名妇女撑开纸伞遮护新娘;新娘被背到男家门口时,由男家人 丁兴旺的亲属中选一男孩给新娘递上门匙,意思是要新娘从此应照顾好男家门 户。跨禾竹 一些地方,在新娘人屋时,还有“跨禾竹”俗例,其做法是:由男家的 司礼人预先把扁担(禾竹)横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些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 门口时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此时,伴娘高声提醒新娘把脚抬高,不要踩 中禾竹,否则,会给家

11、姑“带来不幸”。拜堂 新郎、新娘共行拜堂之礼,仪式较严肃隆重:由司仪赞礼,新郎、新娘 依唱礼顺序行礼,共同跪拜天地、祖先、家长,最后行互拜鞠躬礼。宴客 新婚宴客,一般人家都重视,富裕人家还到酒楼大摆筵席。乱房(也叫闹新房)当新娘进入新房时,先让一群孩子爬在床上,由一名妇女 把糖果、橙桔、炒米糖等撒在床上,让孩子们争抢,以取“满堂子孙”的意头。接 着,一大群伴郎和看热闹的乡亲走进新房,先看新郎新娘在龙凤烛案前按司仪人 赞礼进行交拜,随即开始闹新房。闹新房,主力是那班伴郎,他们各出“奇招”要 新娘解答各种难题或做各种为难动作,若被难倒就要受罚,即使有时玩得“过火” 一点,新娘新郎也尽量忍让,目的是

12、令大家高兴。这套旧的迎娶方式,到共和国成立以后已逐步加以革除。虽然拜堂、宴客等活 动仍保留,但是其封建迷信的内容已基本摈弃。(二)新式婚嫁 新式婚嫁的主要特征,是男女间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即使有些是经过介绍相 识、“相亲”活动也离不开最终自由恋爱而结合。市内新式婚嫁始于民国时期,那时有少数上层文化知识界人士提倡男女婚姻自 由,并在这基础上举行新式婚礼;而政府当局,亦藉此新风举办过新式集体婚礼, 以图改变旧式婚俗。但是,在旧观念、旧制度没有多大变动的情况下,新式婚礼 始终难以形成风气。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婚姻法,用法律形式规定男 女婚姻自由,简化结婚手续,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婚事新办,还不定

13、期举办集 体婚礼,从而形成新式婚嫁的新风尚。近十多年来,新式婚嫁又出现了一些新中 有旧的现象,在婚姻自主的前提下,一些家庭又复兴“礼银”、“礼饼”,一般农村 家庭又复兴旧式“拜堂”、“送礼”和宴客等仪武。(三)特殊婚俗1、童养媳贫苦人家无力抚养女孩,将女孩送与有男子人家童养,待长大后就让其男子择 日拜祖圆房。此俗,到共和国成立后已由政府明令禁止。2、用公鸡代新郎举行婚礼不少在国外谋生的男子,到了当婚年龄,自已希望在家娶个妻子以代他侍奉父 母,或者父母希望为在海外的儿子成家立室以完夙愿,但由于侨子收入不多,且 交通不便而不易远归,或者因为侨子业务缠身而抽不出时间远归,回乡结婚便成 了难题,于是人

14、们想出了用活公鸡代替新郎举行婚礼的方法。其做法是:用活公 鸡代新郎“上头”,就如真新郎一样,由长辈执梳在公鸡头上梳理,也边梳边念诵 好意祝词;用“上头”的公鸡去迎接新娘,行“踢轿”礼,把新娘引进屋里,让新娘 与公鸡一起共拜天地祖先,随即将公鸡缚在新娘房里以示与新娘共度“良宵”(到 第二天天亮才将公鸡捧走)。这种特殊的婚俗,其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后妻室留在乡下,以代侍父母, 甚至还收养一子以增添家中天伦乐趣;一种是婚后托人带新娘出国团聚。前一种 情况较多,其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较长。这种特殊婚仪,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四)其他婚俗守切 未婚丧夫,女到夫家与神主牌或公鸡拜堂成亲,夜则与木主同卧

15、,行守 孝之礼,这叫“守切”,女则被人们称为“切娘”;如不愿守切,要待亡夫举行冥婚 之后才能改嫁。此俗,在民国期间已渐渐消失。冥婚 为夭折的少年男女举行婚礼,叫冥婚。此种婚礼举行之日,女方将女儿 灵位、年庚及彩纸制作的嫁妆送到男家,在男子灵前或门前焚烧成礼;男方家, 一般置薄酒宴请亲友。“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以亲家礼往来,俗称神亲戚。入赘 男到女家落户结婚,称为入赘,除行谒祖礼外,农村一般不举行仪式。寡妇招夫 男子被称为“入门郎”,又称“返生某某”。续弦 丧妻再娶称续弦,后妻以父母礼事前妻的父母前妻父母亦以女相待,俗 称此女为“返生女”。“两龙”舞动开平中秋民俗风情http:/ 2009-10

16、-14 11:41 江门日报 第 7319 期 C3 版赤坎大梧村舞火龙百合虾边村舞草龙“两龙”舞动开平中秋民俗风情大梧村八月十六日摆了45 桌“龙饭”。伍安平 摄大梧村舞火龙现场。伍安平 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凡是华人,无不对中秋节看得很重,而各地过 中秋的习俗,则各有各的精彩。在开平,过中秋节除了亲人团聚、外出烧烤、燃放烟花等习 俗之外,乡间还有舞龙的习俗。赤坎镇灵源村委会的大梧村、樟村、虾村,每逢中秋,必舞 “火龙”,而百合镇厚山村委会的虾边村在中秋之夜,则舞“草龙”。两地中秋舞龙的习俗,延 续了数百年之久,既是一种民俗的延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 民安,五谷丰登,以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开平市文化部门将大梧村舞火龙和虾边村舞草龙都列入了该市的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