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13586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雨的危害与防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雨的危害与防治摘要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沉降对地质环境 产生危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了解酸雨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并通过本课题的研 究使更多的人了解酸雨在人类中具有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共同参与关心酸雨的防治问题. 关键词:酸雨;二氧化硫;氯化氢;酸化;大气污染;可持续发展ABSTRACTAcid rain has made serious impact and destruction to the earth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al economy. The deposition o

2、f acid rain produce harm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is topic research, we know the effects and damage of the acid rain. And through this topic research enable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influence of acid rain to the human. Together, let us care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

3、ol of the acid rain.Key words: Acid rain; Sulfur dioxide; Hydrogen; Acidification; Air pol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量的环境监测资 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 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酸雨主要是由于硫氧化 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其中二 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

4、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简单地表示 为:气相反应式为 2S02+02f2S03,S03+H20fH2S04,液相反应式为:SO2+H2OfH2SO3, 2H2S03+02-2H2S04。又比如,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等物质,与空气中的02可以化合 生成N02当N02遇到水(H20)就生成硝酸(HNO3)。化学反应方程可表示为:2N0+02-2N02, 2N02+H20-HN03+N0。而人类活动造成的酸雨成分中,以硫酸为最多,一般约占60% 65%, 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硫酸主要是因为燃烧矿物燃 料释放的二氧化硫,其中最大的排放源是发电厂

5、、钢铁厂、冶炼厂等,还有家家户户的小 煤炉。目前全世界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每年约1. 6亿吨。硝酸是由氮氧化物形成的。氮 氧化物气体主要是在高温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汽车发动机燃烧室中,以及矿物燃 料在高温燃烧时都会放出氮氧化物。氯化氢的人工源除了使用氯化氢的工厂以外,焚烧垃 圾(塑料制品中有大量的氯)和矿物燃料燃烧时也都会释放这种气体。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 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即各占约50%左右),但是因为自然界 自我清洁能力有限。这好比一个人吃饭,肚量再大,让他多吃一倍的饭,也是会把肚子撑 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

6、理过 程。2酸雨的评判标准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r时,它的酸 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 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 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3酸雨的危害酸雨不仅威胁人类的安全,而且使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是全球性的公害。酸雨对人 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危害,二是间接危害。酸雨通过它的形成物质二氧 化硫和二氧化氮直接刺激皮肤,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 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会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导致红眼病和

7、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 发肺病,它的微粒还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酸雨可使儿 童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慢性咽炎和支气管哮喘,致使老人眼睛、呼吸道患病率增加。美国因 酸雨而致病人数高达5.1万。据调查,仅在19 8 0年,英国和加拿大因酸雨污染而导致 死亡的就有1500人。其次,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酸雨使土壤中的有害金属 被冲刷带入河流、湖泊,一方面使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另一方面,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如汞、 铅、镉会在鱼类机体中沉积,人类因食用而受害,可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再次,酸雨 使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

8、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因中毒而得病。据报道,很多国家由于酸雨影响,地 下水中铝、铜、锌、镉的浓度已上升到正常值的10100倍。所以,酸雨也被科学家称为“空中的死神”、“看不见的杀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 会的“无形杀手”它给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已经带来了 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使土壤酸化,导致生物的生产量下降酸雨降落在地表以后,最直接的是污染土壤,使原有的土壤变成了强酸土,虽然人们 在用各种办法去降低其酸性,有了一定的收效,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的明显。而强酸土最直 接的危害是,抵抗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的正常

9、活动,从而使有机物分解速度变得缓慢,营养 物质循环过程变弱。引起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的生产力下降,同时有毒物质更加毒害农作 物的根系,使植物根中的根毛衰竭,以致死亡,导致了农作物发育不良或死亡,生态系统 生物的产量明显下降。3.2使河湖水酸化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它可以直接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食物来源, 使水生生态系统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失调,使水中的生物比例和种类失衡,因而严重影响 了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种族的繁衍。3.3对森林的影响酸雨对植物表面的茎叶淋浴和冲洗,它可直接或间接伤害植物,使森林衰亡,并诱发 各种病虫灾害频繁发生,从而造成森林大片死亡。3.4腐蚀建筑物和文

10、物古迹酸雨容易腐蚀水泥、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并且容易使铁金属表面生锈,建筑物受损, 比如公园中的许多雕刻及许多古代建筑物都容易被子酸雨腐蚀,改变其原有的容貌。3.5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食物链的作用,使汞、铅等重金属直接进入人体内,通过多年的观测和 发现,酸雨可诱发癌症的发生和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另一方面是酸雾可进入人休的肺部, 诱发肺部各种疾病的发生,比如水肿,严重时可使人体枯竭,甚至导致死亡;第三个方面,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含酸性物质的环境中,能使人体内产生过多的氧化脂,这种物质可导 致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的概率的增加。4酸雨的防止措施总而言之,酸雨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是全

11、球的共同灾害,各国应该通力 合作,应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那么酸雨是不是可防可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防止酸 雨的最根本措施是改进能源的利用技术,发展洁净新能源,以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 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大力进行对煤炭的洗选加工,综合开发煤、硫资源,对于高硫煤和低 硫煤实行分产分行,合理使用,在燃烧煤炭过程中,采取排烟脱硫技术,回收二氧化硫, 生产硫酸,发展脱硫煤、成型煤供民使用,有计划地进行城市煤气化。我国是以煤为主要 能源的国家,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是由于燃烧煤引起的。为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例如,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了“二氧化硫污染控制 区和酸雨控制区”综合防治规划;限制高硫

12、煤的开采和使用;重点治理火电厂污染,削减 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防治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 污染;大力研究开发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做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工作,运用经 济手段促进治理;强化“两控区”环境监督管理。酸雨的成因源于大气污染,控制大气污染,特别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是防止酸雨最有 效的措施。一是对耗能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改变能源结构,加速发 展无污染能源;三应注意饮用洁净的水,多吃一些绿色食品,经常食用绿豆、猪血、海带、 鲜果等。因为这些食品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把酸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降低到 最低程度,有效减少大气的污染,从而卓有成效地控制酸雨的形成,确保我们有一个健 康、和谐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使我们人类朝着一 个灿烂而又光辉的明天大踏步前进,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参考文献1冯宗炜.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于西南地区酸雨研究. 1993年2刘怀全.酸雨.1994年,2卷:13页3孙崇基.酸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