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11842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等文本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释学对锦瑟说“木叶” 等文本教学的启示解释学原理是接受美学的哲学基础, 将之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即是指作品的意义不再被理解为实在性的、 既定的和非时间性的, 而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理解。 让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不一定是对原意的恢复,而是一种新的创造。这个观念与新课改必修本中的主体部分“阅读鉴赏”的编写目的不谋而合, 该板块强调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 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性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具体由“人物与环境”“感受与共鸣”“质疑解难”“启迪与想象“四个单元组成,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解释学原理肯定

2、阅读时的先见和偏见,让理解成为不断地认知、解释的过程,最终使阅读达到深入理解和合理个性化解读的境地。 由解释学理论引申出的阅读三级模式,即对作品的解释分为三个步骤,由此表现出三个层级的阅读和三种不同视野, 对于实现新教材教学目的、解读必修本中各种文本不无启示。一、在审美感觉的视野内对锦瑟进行一级感觉阅读感觉阅读对中学生阅读来说, 是相当重要的, 而且是不可跨越的环节。以高一新课程必修二中的诗歌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中的“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是精当的典故,前指南海

3、鲛人,水居如鱼,眼泪化为珍珠;后指蓝田玉山生烟,可望而不可即。如果在学生进行形象解读、想象解释之前,就先把两个典故摆在学生眼前, 那么这首诗的诗味就被大大地打折了。关于“沧海”一词,对“沧”字的理解与猜想,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诗时心里的无奈与怆然, 而“月明”一词, 不能是“月亮”“月照”“月升”“月洁”,把“明”字的形象性特点,“珍珠”的珍贵性特点,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突显出来;另外,“蓝田”的“蓝”字是有明显的色调感的,在不知道是“玉山”之前, 可以想象这片蓝色给心理带来的感受, 电影红蓝白中的蓝,传达给人们许多的感受, 其中不乏“追求自由”的念想,有人说蓝色象征追求当中一种难以释怀的忧郁,如

4、果也让学生来理解感受这个词,老师做适当的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一定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接下来是对“日暖”的理解,这相对于“日寒”“日暖”“日落”“日偏”, 更能表现越是知道是美好的, 清醒地想要去珍惜, 越是明白现实中得不到的无奈,一切终成空的惆怅。合理激发引导学生的感觉阅读,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环节。二、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对说“木叶”进行二级阅读阅读三级模式中的二级阅读, 又称为反思性阅读或阐释性阅读。在教学实践中, 不能不考虑的是, 学生的感觉阅读未必贴切、未必全面, 未必很好地把握了作者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二级阅读, 即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 对难解字词,

5、难以把握的手法进行讲解分析, 通过这种解释建立起意义层次上的完成体。以高二新课程必修五中的散文说“木叶”为例,要想学生对林庚先生的“木叶”意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 就要对“木”与“叶”有一个区分性的理解,木的本性、形象、特点、作用等方面都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应该认知和掌握的内容;同样,“叶”的本性、形象、特点、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基本意象解释,也是必要的阅读知识储备。有了以上的理解,再来指导学生阅读说“木叶”的文本,关于“木叶”为什么会成为世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问题, “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与在诗词中的恰当运用问题,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一字千里的问题, 都会在学生

6、的阅读渐悟中,沉淀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不需要老师大费口舌地进行灌输理解,效果也大相径庭。古人说“功夫在诗外”, 运用二级阅读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认知, 排除了学生对文艺理论类文章的阅读障碍,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基本理解去靠近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作品, 对它产生兴趣的同时, 也从对“难懂”文章的成功阅读中,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三、在接受历史的视野内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三级阅读以高一课程必修一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作者罗森塔尔以导游的姿态带领读者游览“奥斯维辛集中营”,当中的毒气室、焚尸炉和各种实验基地,学生感到新鲜又恐惧,其中照片墙上一个美丽、 温和微笑的姑

7、娘, 成为新闻中唯一美好的纪念,同时它更加凸显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 这篇新闻背后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太多了,读者也想从中了解到更多的背景资料。我选取了辛特勒的名单 和美丽人生 两部二战期间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 虽然是艺术化的历史被呈现, 学生们同样在观看中产生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切身感受,义愤填膺的同时,对幸福、自由、和平的理解不再概念化,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也不再单一化。另外,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获得“普利策”最高新闻奖的新闻稿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资料卡片、新闻、散文、议论文、甚至小说的作业形式呈现,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分类筛选,形成资料储备并共享,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阅读方式,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为必修本中提到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做了一次实践。如果能合理运用解释学中的阅读三级模式, 准确又灵活地把握阅读这个线性的过程,把握好三种级别阅读的主次、详略、时间安排,特别注意根据文本本身特点,来设计指导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作品更有兴趣,也更有亲近感。通过以上相关教学实践, 解释学的阅读模式理念是能够与新教材必修本的教学目的相切合的,对教学具有实效性的启示。(贵阳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