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117719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初二物理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4) 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5) 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6) 从

2、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7) 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 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

3、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 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

4、到玻璃板距离。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三.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向上移动光屏向上移动蜡烛向下移动凸透镜。 2、 如果用手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像,但亮度较暗。 3、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fu2f幻灯机uf正立放大虚象不考虑放大镜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5、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体见右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像跟着物体跑 (谁远谁大)四、 测物体的密度1、 原理:=m/v2、 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物体体积。3、 使用天平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物体质量;再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为什么?因为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只有天平处于水平平衡是,两边受到的力才相等,物体和砝码的质量才相等。 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处,在调节平衡螺母,时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红线处。或指针在中央红线左右摆动幅度相同即可。(左偏右调) 称量过程中要用镊子夹取砝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最后移到游码,直

6、至天平水平平衡。读数=砝码+游码 如果砝码缺了一块,所测物体质量比实际质量偏大 。 使用量筒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注意量筒的量程没有0 刻度线 。观察时视线要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五、探究二力平衡实验1、 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2、 你认为右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4、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5、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6、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

7、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7、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8、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方向、共线。9、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10、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11、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六、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

8、法。(4)转换法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5)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七、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

9、,他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5、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是?答: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6、牛顿第一定律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答:不能,只能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来,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7、将此实验略加修改还能做哪个实验?答:(1)将斜面长一些,增加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探究速度变化的实验(2)保证平面的材料相同,增加一个木块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

10、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八、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 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2、 此实验使用海绵而不用木板为什么?答:木板不容易产生形变,而海绵容易产生形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4、 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能说压强越明显,因为探究这个实验时还没有提出压强的概念)5、 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

11、果越明显。用海绵形变的大小来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转换法;而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具体受哪个因素影响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6、 如果将图乙中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放海绵的作用效果相同吗?答:相同,因为压力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其他因素无关,改成木板后只是我们观察不到效果而已。7、 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她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九、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

12、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也大”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不是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

13、于观察。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8、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9、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1、实验更

14、合适的操作顺序是:b a c d2、实验中溢水杯倒水必须有水溢出后才能做实验,否则会出现什么结果:答:会出现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3、此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关系是:Fa-Fc=Fd-Fb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十一、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实验前杠杆的调节:左高右调,右高左调。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在调节平衡螺母。2、将杠杆调成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3、选择杠杆终点作为支点的好处: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4、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好处是: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方便。5、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缺点是:测力计本身有重量,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6、如上图,乙图和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怎样变化:由大变小,原因是力臂由小变大。7、你认为哪个图更合理?答:丁图,实验不受弹簧测力计的重力的影响。8、使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最终目的是:更能正确认识力臂。9、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是结论具有普遍规律。十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原 理:有用功/总功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